蛇年说“蛇”: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 ——青年毛泽东的“研学行”
2025-02-02 16: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毛主席《沁园春·雪》中以蛇的蜿蜒之形喻雪景下的祖国大好河山之美,而1893年出生的毛泽东,他的属相正是寓意祥瑞和灵性的蛇。适逢己巳蛇年,小编带您一起回顾青年毛泽东是如何开展“研学行”的,看看他又有哪些收获。

第一次接触“社会主义”

青年毛泽东

1911年,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辛亥革命爆发,他投笔从戎参加起义新军。除认真进行军事训练外,他已经开始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将饷银大都用于购买报纸。在《湘汉新闻》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这一新名词,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写信与同学讨论。

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

毛泽东与湖南一师纪念馆

1913年春,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当时,湖南第一师范注重人格和学识的培养,以人格教育、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理念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学校还提出: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深受这些进步观念的影响,他同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人交往密切,常常聚在一起,或以往来书信纵论国事、探求真理。但毛泽东认为读书和看报毕竟都停留在“知”的层面上,无法实践于“行”。他常对同学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现实社会。

他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对于游历求学的作用,他认为,“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毛泽东《讲堂录》节选

开启“研学”之旅

1917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线路图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道,“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打箭炉(今四川康定)。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于是1917年7月中旬,毛泽东没有携带一文钱,仅带着换洗的衣服、一把旧雨伞、笔记本、毛笔和墨盒等简单用品,就与同学开启了这次“穷游”行程。

他们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一路上,毛泽东走访了众多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商人等社会各界人士,查阅各县县志了解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在所有接触的人群中,他尤其注重接近农民,每到一个地方都主动跟农民聊家常,还帮他们干农活。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

由于没有带钱,他们一路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食宿问题,有时会写一些对联以换取铜钱;如果没有赶到下一个乡镇,他们还会在郊外夜宿。萧子升后来回忆,“我们走了好几天才到达安化县城。由于饥一顿,饱一顿,我们很饿”。而且那时湖南的夏天炎热,常伴有暴雨,后来的行程也是因雨水阻隔,他们被迫才返回长沙。虽然艰苦,但这次“研学”经历也加深了毛泽东对湖南省情、风土人情的了解,特别是对湖南农民实际生活的了解,也使他对改造社会形成一定的思考。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其实在这次“研学”前,毛泽东就经常利用假期时间走访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在徒步游历湖南5县的前一年暑假,毛泽东就步行到长沙县东乡板仓老师杨昌济家访问,讨论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并浏览杨昌济的藏书。也是在这里,杨昌济向毛泽东介绍了一个留学日本的体育爱好者和倡导者,名叫柳午亭。后来,毛泽东也专程去拜访了他,并认真地听了他几堂体育理论课。毛泽东首次以“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是1917年4月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阐释他关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还有一套自创的“六段运动”体操。

8月23日,毛泽东便给黎锦熙写信,提到了这次暑假“研学”经历,探讨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问题,表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开始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这一时期,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毛泽东,他自己也表示“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

1918年春,毛泽东还与蔡和森等人利用假期沿着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地,游历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思考商谈组织新民学会的问题。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旅

矗立在五四大街的北京大学红楼

1918年8月,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和同学来到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经杨昌济的推荐,他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第二次赴京。

青年毛泽东先后两次来到北京。在北大红楼,他大量阅读《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社会主义史》等马克思主义书籍,系统接触了解马克思主义。其间,毛泽东回到湖南,在斗争实践中,他研究、比较和检验了各种主义学说。他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根本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回顾青年毛泽东的“研学”之路,他不是简单的传统社会文人般的游历求学、结交师友,而是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目的,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群众,了解社会。这启示我们,青年人想真正成长成才,不仅要广泛大量阅读,更要在社会调研中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磨砺本领。

【参考资料】

1.《毛泽东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

2.常馨月,《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经历》,《学习时报》2024年3月15日。

3.邹磊,《青年毛泽东的“游学”调研》,《新湘评论》2023年第12期 。


作者:

北大红楼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