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多产板栗,而良乡板栗最负盛名。有人说,良乡从未出产板栗,何以有“良乡板栗”之说?古代的良乡县,西达大房山区,原本是出产板栗的,至金大定二十九年,在良乡县西境设万宁县,先改奉先县、又改房山县,出产板栗的山区便改属房山县,以至良乡县失去板栗产地,不再出产板栗。
沧桑更替,良乡板栗的名号没有改变,且载誉古今。这还是得益于良乡县之地利。
良乡县的琉璃河镇,历史上曾是繁荣的水路码头。收获季节,房山西北山区的板栗源源不断地驼运至此,而后转水路运往天津、保定等地。因琉璃河地属良乡,货运标签便注明“良乡”字样。光绪以后,平汉铁路建成,在良乡设站,板栗货运标签亦如水路运输,注写“良乡”。于是,“良乡板栗”也就行销四方了。
良乡古城北有北京,南有涿州,地当陆路交通枢纽,自古商旅云集,为富庶的商业城邑。与之遥临的西面、西南面及北面山地,为北方板栗的重要产区。所以板栗很早就走进良乡市场,成为具有良乡特色的风味果品。每逢秋后,板栗小贩从四面八方齐集良乡,叫卖声充斥了良乡的街头巷尾。人们每以到良乡没有品尝板栗为憾。良乡有九月庙,届时方圆百里的氓众云集小邑,或祭神、或走会、或经商、或闲游。板栗生意于是进入高潮,炒锅搭起,糖炒栗子飘香于良乡古城。无老无幼,无贵无贱,都禁不住香甜的诱惑,不由自主地将零钱扔给摊贩,把糖炒栗子装进兜里,填进嘴里。久而久之,良乡糖炒栗子蜚声遐迩。
当年,良乡市场上的板栗有西山货和北山货。西山货产自房山河套沟诸乡。糖炒栗子开锅时,或由山民驼至良乡,或由买主亲至产地采购。北山货产自京北的昌平、密云、怀柔、延庆诸区,北京城内有果子行,专营北山货发行。于是北山板栗便进入良乡的炒锅。
良乡城内的板栗生意代代相袭,直至民国年间。良乡二街的何性善、张福恒,三街的贾全忠等便是末代加工、贩卖糖炒栗子的生意人。而今,何、张、贾三人先后作古。
“良乡板栗”的历史由来已久。
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称:“五方皆有栗,惟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县境,陆疏中的渔阳栗,亦即后来“良乡板栗”中的北山货。范阳,三国时为范阳郡,三国时良乡县属范阳郡,范阳栗的产地实为古良乡县西部山区。范阳栗亦即后来“良乡板栗”中的西山货。
陆玑乃吴国吴郡人,吴郡即今江苏省境。远居南国的陆玑对渔阳、范阳栗如此品评,足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良乡板栗”中的西山货与北山货便已行销四海,并以“甜美、长味”名冠“五方”了。尽管当时还没有“良乡板栗”之称。
而第一个述及良乡市场上的板栗的则是宋代的范成大。其《石湖集》载道:“良乡,燕山属邑,驿中供金栗梨,天生子,皆珍果。又有易州栗,甚小而甘”。其《良乡》诗云:
新寒冻指似排签,村酒虽酸未可嫌。
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
范成大是乾道六年,以资政大学士的官衔使金时途经良乡的。可见,至少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板栗便已成了良乡市场上的佳品,而易州在历史上曾是“良乡板栗”的产地之一。古易州治所在今河北易县境。
“良乡板栗”出产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燕国。《史记·苏秦列传》载道燕国“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
“良乡板栗”的产地均属古燕国境。《史记》的记载,佐证了“良乡板栗”的悠久历史。
“良乡板栗”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特定的历史环境的产物。是自然与历史为房山创造了灿烂的板栗文化。
良乡板栗的诸产地中,房山可谓“良乡板栗”的故乡。作为“良乡板栗”西山货的房山板栗,其品色是板栗中的佼佼者,甘甜适口,果实饱满,投之入水,颗颗沉底。唐代,房山板栗曾作为范阳土贡,入贡长安,至辽,亦曾入贡禁中。房山本是板栗丰饶之乡,西部、西北部山地都盛产板栗,金元时期,仅天开寺就有栗园若干顷。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为的原因,栗树大大减少,大房山间的鹿门峪,金代还有大片的栗林园圃,而今已望不到栗树的影子。在河套沟诸乡,板栗却顽强地生存下来,集中产地在南窑乡的中窑、南窑、水峪儿、花港、花岩等村。另外,佛子庄乡的长操、北窑,霞云岭乡的下石堡、银水,沙湖、贾峪口,坨里乡的北车营等村也有板栗出产。
“良乡板栗”出口,大约自十九世纪末。新中国成立后,“良乡板栗”继续销往欧美和日本。在海外,“良乡板栗”为人们口中宠物。外商来良乡,每每询问起良乡的板栗。
现在国外市场上的“良乡板栗”主要是北山货,产自京北的密云、怀柔、延庆诸区县。作为西山货的房山板栗也曾出口,由于公私价差,本来产量不多的板栗被私商垄断,出口的“良乡板栗”很少有西山货了。如今,素称板栗之乡的房山西北山区的南窖乡,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以中窖为龙头,建立板栗生产基地,随着房山经济的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的房山板栗资源有望得到开发和利用,期待“良乡板栗”重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