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传真| 有故事的王家峪村大有可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颉亚珍 长治日报记者 张振龙 田彦君 皇甫艳斌

2025-02-04 14:43 语音播报

时事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高扬摄

今年年初,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在公众号上转发了一篇题为《回太行》的文章。 文章讲述了一位太行老区的基层宣传干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摄了大量老革命家重返太行的珍贵照片,并记录了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文章的作者、这位宣传干部的儿子说。

长治市武乡县城东35公里处的王家峪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王家峪村曾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傅钟、罗瑞卿、陆定一、杨立三、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吕正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和指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

1964年5月,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王家峪村迎来“回太行”热。许多开国将帅回到太行山上他们战斗过的地方。正是从那时起,朱总司令亲手种植的“红星杨”成了王家峪的标志性景观,吸引众多参观者慕名而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王家峪村又迎来一次“回太行”热,许多将帅及其子女相继回到太行老区参观访问。尤其是1988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落成前后,八路军总部及机关单位旧址相继对游客开放,八路军在武乡的故事也被大量发掘出来,出现了“回太行”访问高潮。

1984年8月,“洋八路”米勒大夫和夫人中村京子回访王家峪总部旧址,在当年他和彭总通宵聊天的土炕上,米勒坐了很久;

1986年5月,著名摄影家徐肖冰、侯波夫妇回访太行,在王家峪老乡家中与老乡畅谈往事;

1988年9月2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在武乡县建成开馆的前一天,中央军委代表团秦基伟、陈锡联、李德生、何正文四位老将军回到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

王家峪村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高扬摄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回太行”热,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进行了一次“预热”。元旦前夕,纪念馆举办了以《八路军总部在山西》为主题的展览,通过26个版面、百余幅照片,集中展出八路军改编之后,东渡黄河转战山西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游客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八路军总部的历史文化。为期一周的展览,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观者3000余人。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王家峪村的责任和本分。”王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文说,“目前村里已建设了八路军大食堂、老式榨油坊、游客集散中心、主题客栈、生态文化园、军旅生活园,完成了‘红星杨’广场入口景观路及两侧风貌的提升改造,还开办了11家农家乐。”同时开发了手工制作的粗布千层鞋底儿、老布鞋、棉布老虎、八路军娃娃、“红星杨”挂坠等特色手工艺品,以及各色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

“我们家经营着一家农家乐,还零售酸枣面、炒指等土特产品,一年能收入3万元左右。”村民李爱先说。

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王家峪又有了新故事。高扬摄

去年10月18日,山西省三个一号公路开通仪式在王家峪村举行,王家峪村成为太行一号公路上名气最大的村庄。以旅游公路贯通、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王家峪村,今年大有可为。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