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竭力称颂雍正皇帝
2025-02-05 16: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将芳官打扮成个“小土番”,改其名叫作“耶律雄奴”,还说:“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俯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这段话有点费解。所谓“当今”,常用来指在位的皇帝,那“大舜之正裔”指的是哪位皇帝呢?可能令您想不到:是雍正。因为这句话来自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的“上谕”。其原话是:“且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孟子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曾何损于圣德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夷狄”怎么啦?本朝并不避讳!孟子说,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舜是东夷之人。他二人都是君临天下的圣德之人。言外之意:本朝是东夷之人的后裔,完全有资格君临天下。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说这样一番话呢?这就得说到《大义觉迷录》的产生缘由了。

清朝入主中原后,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不甘心服从满族人的统治,著书立说抒发憎恨清廷、思念明朝之情。康熙时期浙江“东海夫子”吕留良即是其中之一。湖南永兴人曾静是吕留良的一个仰慕者,他原是县学生员,因考试劣等被革退之后,放弃举业在本地教书,失意无聊之中写了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著有《知几录》、《知新录》,其中多有抒发愤懑的“悖逆”文字。雍正五年(1728),曾静派他的学生张熙到吕留良家乡去访书,此时吕留良已过世。雍正六年,张熙揣着一封和曾静共同商拟的策反信,前往陕西去策反大将岳钟琪。信中对雍正皇帝加以丑化责骂之词,说岳钟琪是岳飞后裔,应该掉转枪头指向金人后裔的满洲人,为宋、明二朝复仇。岳钟琪假意与之周旋,摸清了张熙信的底细,然后将此事上报给了雍正帝。雍正帝立即下令捉拿吕留良亲族、门生和曾静、诸“同谋”及各家亲属。发起和导演这件事的曾静,被捕后俯首认罪,痛哭流涕地表示悔过,并写了《归仁录》颂扬雍正帝得位之正和勤政爱民的圣德。雍正七年(1730),一干人犯被解到京。雍正帝下令,将他两年中关于此案的“上谕”,附以曾静口供及其《归仁录》,合成《大义觉迷录》一书,颁发全国所有学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认真观览晓悉;又命曾静到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张熙到陕西各地去巡回宣讲,为雍正帝作正面宣传。

在《大义觉迷录》这本书里,收录了雍正皇帝十道有针对性的“上谕”。在这通“夷狄之论”的“上谕”中,雍正不否认自己是“夷狄”,并拿孟子的一段话来做论据,证明满族统治者有“圣德”,所以能“顺乎天意”、所以能得天下。他说:“惟有德者乃能顺天,天之所与,又岂因何地之人而有所区别乎?”——这段话是从《孟子》那里“浓缩”来的。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雍正这样一“浓缩”,很容易变成这样的意思:“舜为东夷之人;朕也是东夷之人。因此,朕即舜之后裔。”这样解释孟子的话,已然是偷换了地理概念。关于舜的出生地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一个说法是,生于浙江绍兴的姚丘;一个说法是,生于山东濮州的姚墟。两个说法可能都不准确,但无论如何,舜不会出生在辽东,更到不了黑龙江流域。

但是曹雪芹认可了雍正的说法,说“当今之世”是大舜之正统后裔。舜,是有虞氏,所以“圣虞”指的还是“大舜之正裔”的雍正皇帝。后面说“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这就是在拍雍正皇帝的马屁了,而且很肉麻。

说满族统治者是“圣人”之后的,不只是曹雪芹一人,还有清朝人福格。在他所著的《听雨丛谈·满洲原起》中说:

“满洲旧国,位居震方。《易》曰:帝出乎震。……轩辕画井始辽,有虞氏剖辽东为营州以封轩辕之裔,于是建有肃慎之国,孤竹之君,而金辽旧部之基也。”

震方即东方。福格说满族人的祖先是轩辕黄帝之后裔,这和“圣虞”之说异曲同工。有意思的是,《听雨丛谈》的作者福格跟曹雪芹一样,也是汉军旗人,他是乾隆年间大学士英廉的曾孙。

《大义觉迷录》作为雍正朝御制国书,在全国刊行六七年,每个学子必读。雍正皇帝死后,曾静、张熙被继任者乾隆帝下令凌迟处死。《大义觉迷录》也被宣布为禁书,在全国范围内收缴销毁。这是后话。按照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即1724年的说法,雍正十三年他十一二岁,正是上学读书的年龄。那么这部书他肯定读过,其中的“上谕”部分,可能还背过。所以,前面贾宝玉的那段话,完全是对雍正有关“上谕”的复述。下面这段话就是雍正说的:

“数十年来,凡与我朝为难者,莫不上干天谴,立时殄灭。如内地之三逆,外蕃之察哈尔、噶尔丹、青海、西藏等,偶肆跳梁,即成灰烬。又幺么丑类,如汪景祺,查嗣庭、蔡怀玺、郭允进等,皆自投宪网,若有鬼神使之者。”

看到了吧:贾宝玉说的“跳梁猖獗之小丑”,就是从这儿来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书中与雍正皇帝保持一致、言必竭力称颂不止一处,唯有此处最为明显。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