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是一位传奇人物——早年他文治武功,英明盖世;晚年则沉溺于佛法,朝政废弛、用人失察,在侯景叛乱中竟被饿毙,把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后人。几经周折,争夺天下的战争一度在他的儿子萧纪和萧绎之间展开。
萧纪是萧衍的第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因此梁武帝对他颇为疼爱。萧纪从小聪明好学、性格沉稳,不尚浮华、务实求真,梁武帝很重视他,封他为武陵王,并派他镇守蜀地。萧绎是梁武帝第七子,长期镇守荆州,被封为湘东王。 后萧纪在成都称帝,并亲率大军从外水东下,企图攻占荆州,再取江南。萧绎也不甘落后,于江陵称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战争在萧纪、萧绎兄弟之间展开了。
这注定是一场凶杀恶战。如何来激励将士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萧纪在出征前将积攒了十几年的金银财宝全都拿了出来,命人铸成一斤重的金饼1万个、银饼5万个,每100个装一箱,共装了金饼100箱、银饼500箱。
在出征仪式上,萧纪把这些金灿灿、银闪闪的金饼银饼陈列在将士们面前,激励大家说:打胜了小仗,就发给银饼;打赢了大仗,就发给金饼!将士们一个个血脉偾张、豪情万丈,摩拳擦掌地要求马上出征。数万雄师顺外江浩浩荡荡地向江南驱进。
萧绎听到弟弟萧纪出兵的消息,迅速派人封锁瞿塘峡口,截断长江,并请求西魏出兵成都,行围魏救赵之计。萧绎的部队在峡口南北两岸修筑城堡,用铁索将江面截断。萧纪的舰队无法前进,命令士兵也在长江南北两岸修筑了十数个城堡,夹岸攻击前进,以突破铁索封锁。每次开战前,萧纪都让人把金饼银饼从箱子里取出来,高高悬挂在桅杆上,宣布谁立下战功,这些金饼银饼就归谁。将士们一时士气高涨、勇力大增,势如破竹。然而,每次得胜回来,萧纪却并不兑现承诺。结果,胜仗打了不少,金饼、银饼一个都不发。
每当将士们请求赏赐的时候,萧纪就让侍卫转告说自己身体有恙,一概不见。时间一长,金饼银饼刺激法就不管用了。部队的士气开始低落,不满情绪渐渐躁动起来。恰恰在这个时候,西魏的军队已经攻下汉中,成都岌岌可危。士兵们大多数是蜀人,听说家乡即将失陷,顿时人心不安,一致要求打回去,萧纪却断然拒绝了部下的要求,并派人向萧绎求和。哪知使者因不满萧纪,竟向萧绎汇报了蜀军人心涣散的情况。
萧绎立即命令部队反攻,萧纪大军果然转瞬间土崩瓦解。萧绎的游击将军樊猛在长江上截断了萧纪大军的退路,蜀军大败。最后,樊猛挺着长矛直奔萧纪的龙船。萧纪心惊胆战,一边绕着床跑,一边从床旁的箱子里掏出一袋金饼扔给樊猛,请求说:“这袋金饼给你,送我去见七官一面!”樊猛怒斥萧纪,一矛将他刺翻,再复一矛,结果了萧纪的性命。后来,萧纪的儿子们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
若论天时地利人和,在战争之初萧纪总体是占优势的,但好好的一副牌却很快被打得稀烂。他不缺谋略,不缺实力,直接的原因就输在“人和”上。
为什么输在“人和”上?首先输在了信任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答应打小胜给银饼,打大胜给金饼,就应言必信。诚信没了,信任也就没了,上下同欲的状态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输在舍不得上。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不舍得,终究得不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没有无缘无故的获得。对建功立业者不予鼓励,对奋勇争先者不予鼓励,能干事的都没了精神,胜利也就没有了基础。
再次,输在小聪明上。事不论大小,都有是非、得失、高下。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幻想别人对你无条件接受服从。不要以为自己高明,就认为别人看不透。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即使是贩夫走卒之辈,大抵也是看得清楚的。
金饼易得,人和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