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最美的中学校园之一“通州区潞河中学”
2025-02-06 12:5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开办学校,曾经是法美两国的传教士们热衷做的

在人类历史上,传播各种宗教最好的方式之一,便是开办学校。由是,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于华夏大地上到处生根发芽。在北京,早期的教会学校,基本上都是由美国传教士开办的。比如,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育英学堂”(此后曾更名为北京第二十五中),以及同年设立并于1895年更名的“贝满学校”等。至1867年,美国耶稣教会步入通州,开始创办“潞河男塾”,这便是而今潞河中学的前身了。

早期的教会学校,或许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的选择

初创中的“潞河男塾”,可谓简陋至极。那时节全校的学生,不过三人而已。而这三名学生,也都出自贫寒之家。他们只是听到消息,说学校“每天放学,都会有一碗白米饭”,才被家人送来上学的。学堂管饭,起码省了贫苦人家的一顿嚼谷,不论如何都是极好的。至于官宦子弟、富贵人家,是决然不会送孩子来此读书的。在科举仕途之路盛行的年代,不参加科举考试,便是自甘堕落。这种读书只为求官的社会风气,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才算完结。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去吃那碗“白米饭”的。进入潞河书院(男塾更名)之前,贫苦孩子还要先去上文化班,在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之后,潞河书院的大门才会敞开。而文化班的午餐,也是免费的,只是伙食差了些,仅棒子面的窝窝头而已。然聊胜于无吧。有此经历者,如教育家费起鹤,于潞河书院结业后,再由校方资助,与孔祥熙一道赴美留学。其时,为西历1899年。

曾经的年代,学好ABC,是件丢脸的事

待到1875年,也就是同光两朝皇帝易位之年,已更名为潞河书院的男塾,学生只增加到了17名。在那时节,潞河书院的学生们,是基本不读英文书籍、甚至不用学英文字母的。教会学校如此安排,是基于中国人的不耻于洋文之风。据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一文中的介绍,“自同治初年(1861年)至中法战争爆发的甲申之年(1884年),朝野人士皆以学习洋文为耻。”有论及学习外文者,皆被痛斥其为汉奸。这种风气,在1880年美国驻华使馆向其政府提交的报告中,得到了些许证明:“在中国的传教士,都不用英文,而只用中文进行工作。”直到甲午战后(1895年),英文——才开始成为国人勉强认可的学习内容。

只差一年,孔祥熙的人生轨迹便会被彻底改变

光阴流逝,一晃十八年过去。到了1893年,一个名叫谢卫楼的传教士,开始主持潞河书院的教务与学生工作。然他的手下,仅有7名教师。他们所在的校园,亦只有一座简朴已极的教学楼而已。就在这座教学楼内,几乎见不到什么近代化的设施。哪怕安装steam(热水汀),于潞河书院都成了一件天大的事。然条件差些、学生少些,都还不是谢卫楼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通州地区民众对于教会的天然敌视态度,才令潞河书院的师生们感到至为恐慌。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潞河书院也成为重灾区(人员被杀、校舍被焚)。而在此前一年,潞河书院培养的学生孔祥熙与费起鹤等人,已经离校赴美。

燕京大学的前身竟是这里,燕园的袖珍版亦为潞河中学

自1955年起,在潞河中学被先后更名为河北通州一中、北京通县一中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工作或学习于此的师生们,或许很难记起这里还曾作过通州地区最大的一所教会学校。与此相仿的,便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汇文中学。当然,随着1959年北京火车站的建成,拥有着大批教会学校建筑之老汇文已然不复。但就是以汇文中学为基础的大学部,与潞河中学之大学部(其时名曰华北协和大学)合并组成了曾经的燕京大学。待司徒雷登主持校务之时,具有一塔湖图景致之燕园亦随之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潞河中学校区可谓是今日北京大学园区之鼻祖,且活脱脱地犹如一处袖珍款的北大燕园。

感受民国风情,不来潞河中学便是缺了典

能在漫长的20世纪,保留下如此完整的一所教会学校,这事本身便是个奇迹。当然,及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被冠以通县一中之名的潞河中学西洋建筑,早已显得破败不堪。于是,才有了1987年的谢氏楼复建。即便如此,于复建当年亦恢复了原名之潞河中学,依然成为了不少人用来怀旧的场所。一些影视剧组,也将这里视为最理想之民国题材故事的拍摄场地。

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一篇杂志文章居然改变了侯仁之的未来道路

于潞河中学的校史馆内,我读到了一些此地发生之红色史迹。当然,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于此学习过的那些学者名流。比如,其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侯仁之,在民国廿年(1931年),便于潞河中学就读。与我祖籍同为河北枣强的侯先生,起初就是为了能报考燕京大学,才特意在潞河中学多读一年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根据侯仁之的回忆:……那天,我实在闷得很,一个人去城里,从学校一直走到前门。我是想买一本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这个杂志。我一个人走,心里太烦闷了。当时没希望啊,抗日也不允许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到了杨梅竹斜街开明书店的分店,买了这本杂志回去了。它对我影响太大了!里面有一篇文章,不长,但写得特别好,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这,或许就是侯仁之以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端吧。

命运多舛的西部歌王,始终以潞河中学为荣,潞河中学亦以他为傲

除了侯先生,让我深感兴趣的潞河中学校友,便是有着西部歌王美誉的王洛宾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王德桢把从小多病的王荣庭(原名)送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读书。当年秋天,王荣庭参加了基督教堂唱诗班,极富音乐天赋的小荣庭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在国民政府陆军被服厂当职员的父亲因病去世。暑假,王荣庭到哈尔滨的姐姐家报丧。在哈尔滨中东铁路线上横道河子车站做列车连接工(摆小旗的)时,他开始接触音乐,且学会了吉他等乐器,一代歌王的雏形出现。待“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王洛宾在中共北平市委(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北师大、北大学生一二·九南下示威请愿团。及至其在潞河中学毕业,小荣庭又被保送进入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 。等到卢沟桥烽火燃起,王洛宾的名字开始取代了王荣庭,且为后世国人所熟悉。

然此后,王洛宾却至少四次被投入监狱,服刑长达十四年,其蒙冤更是长达二十八年之久。命运多舛、生活艰难、孑然一身但却始终乐观的王洛宾,不仅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且最终收获了一份来自海峡对岸的爱情。追求者,乃是比王洛宾年轻30岁的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虽然两人未成眷属,然此佳话却流传至今。

卢沟桥烽火,让黄昆坚定了科技救国之梦

比侯仁之年轻八岁、较王洛宾年轻六岁的黄昆,其于潞河中学毕业之时,正巧赶上卢沟桥事变。当家仇国难纷至沓来之际,没有放弃科技救国之梦的黄昆,终于完成了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学习。从此,黄昆开始成为享誉国际的卓越物理学家。

以高中生身份发表文章,且入选高中课本的,或许只有潞河中学刘绍棠能做到

比黄昆年轻十七岁的刘绍棠,于潞河中学就读期间,便发表了《青枝绿叶》等作品。1954年,《青枝绿叶》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其时的刘绍棠,年纪只有十八岁,且从潞河中学毕业未久。一个高中生的文章,可以直接入选高中课本。能培养出此等学生者,唯潞河中学一家而已。

潞河中学激发出了刘绍棠文学潜能的同时,也教会了刘绍棠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而今,刘绍棠作品中最为人知的,或许是其运河文学、京味文学。然就我看来,他的文学都该算是潞河文学才对。

潞河中学之美,并不止于校园建筑

当我徜徉于潞河中学的校园之中,且看到眼前这些美轮美奂的教会学校建筑之时,说实在话,我并不会加以详实的介绍。于我眼中的潞河中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老师与学生组成。没有他们参与其中,便无所谓潞河中学。一个没有阅历的男人(或女人)来访,是不足以拿出最香醇之美酒作款待的。一所没有往事的校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听故事,就请你来潞河中学吧。

(感谢国家级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刘国庆老师推荐,此文曾在《潞河中学》校刊上全文发表)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