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需要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家庭都能重视劳动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把劳动看做与学习、运动、心理健康等一样重要的内容,这样才能为孩子健康的一生奠基。下面几种家庭劳动教育的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1.把劳动教育嵌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这也是要求家庭劳动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每个家庭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天走过,每一餐饭、每一次家庭聚会、每一个节日,都离不开家人的劳动。家庭中添加的一砖一瓦、每一次采购、每一粒米、每一碟菜,都离不开劳动所得。所以,家长要善于把劳动教育嵌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进行。例如,和孩子一起算算账,一餐饭用了多少钱,这些钱父母靠什么劳动赚来的?做饭时、收拾餐桌时,不妨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和孩子开心地一起准备,当饭菜上桌时感受劳动的快乐。周末和孩子一起打扫房间,当窗明几净时,和孩子一起在窗前远眺,感受打扫洁净之后的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重点是鼓励孩子参与、引起他的参与兴趣和信心,坚持不懈地进行,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久久为功,孩子自然就“有眼力价儿”,自然就能学习到劳动技能。
2.让孩子在劳动中有乐趣和获得感
劳动体验和实践肯定有辛苦和汗水,不管是家庭劳动或社区劳动、志愿服务等,都要付出时间和体力脑力,与玩游戏、睡懒觉相比,孩子大多更想在家玩或者休息。要克服惰性,激发对劳动的兴趣,家长就要注意挖掘劳动的乐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增长孩子参与劳动的信心,克服懒惰和追求舒适的想法,逐渐爱上劳动。例如,孩子做了鸡蛋炒西红柿,哪怕做得不好吃或锅糊了,家长也要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劳动,不是简单地说“真好吃”“太棒了”,而是要赞扬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比如“第一次做菜真不容易”“这菜的味道很独特”。此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在劳动中创造,如开发出鸡蛋与西红柿新菜式。如果孩子去社区服务,家长要在孩子服务后及时了解他的感受,帮助孩子在各种劳动中找到乐趣和获得感,这样他才更愿意参加劳动。
3.家庭劳动教育要以精神鼓励为主
家长激励孩子劳动,偶尔使用物质奖励是可以的,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会使孩子满足后就再也不想劳动,或者一劳动就想跟家长要钱。真正能激励孩子主动劳动的办法是精神鼓励,让孩子在劳动中产生胜任感、光荣感、幸福感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幸福……家长善于在孩子的劳动实践中挖掘并强化这些感受。例如,“玻璃擦这么干净心里都亮堂”“做志愿服务体现了你的社会价值,为你点赞”“今天你帮刘爷爷修好了栅栏,太能干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这种精神鼓励才能调动起孩子的内驱力,使孩子对自己更自信,感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家人或邻里,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4.劳动教育要与德智体美结合起来
劳动教育既是独立的教育内容又与德智体美不可分割,家长要注意将劳动教育与对孩子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好地融合,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孩子的劳动兴趣,又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德智体美的发展。例如,在和孩子讨论语文课文时,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劳动人民,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做数学题时,对某些量词或种树挑水等题目,可以让孩子先去尝试一下再做题;孩子学习绘画,要与生活中的劳动观察相结合……家长要做个有心人,把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劳动教育扎根于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在德智体美教育中也处处体现劳动的光辉,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有利于家庭劳动教育更好地实施。
5.丰富家庭劳动教育的资源
家庭劳动教育不能窄化为做家务。家长要扩大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尤其要使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更加多元化。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出家庭,到社区或者公园、商场以及其他需要志愿服务的场所,如敬老院、工厂、农村等,还可以鼓励孩子在网络上参与一些公益服务等。只有教育资源丰富了,家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才能内容更有趣,更吸引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教育也才能更容易实施。
6.在家庭中形成爱劳动的生活氛围
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就是无形的劳动教育。家长要注意在家庭中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虽然辛苦但是快乐幸福的生活态度。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与学校拧成一股绳,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以及学校要求孩子在家完成的劳动任务。家长要特别重视劳动的育人价值,不能只劳不教,不是让孩子干完活儿就完了,而是要注重挖掘劳动中的收获和教育价值。如,和孩子进行一下劳动后的交流,在劳动中是否帮助了同学?是否获得帮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反之,也不能只教不劳,光给孩子讲劳动大道理,忽视孩子的劳动实践。要把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爱劳动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