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的第四座皇陵终于开放,只是过程有些艰难
“能开放(明)康陵,确实算是一个进步。自从(明)昭陵开放以来,至少有三十年的时间,十三陵没有过这样的‘进步’了。”一位文物界的朋友,听说康陵即将开放的消息,急切地发微信过来,与我交换意见。
其实,我没啥可说的。由于对帝王陵寝的研究还不够通透,使我只有“嗯嗯”“呵呵”的份儿,只当给人家做个语气助词罢了。
十三座皇陵,此前开放的只有三处:永乐帝的长陵、隆庆帝的昭陵、万历帝的定陵。此三座陵寝中,能下到地宫的唯有定陵。其实,我是反对仓促挖掘帝陵的,但没有了探秘内容的巡陵之旅,也因此失掉了相当多的意趣。
在十三座陵寝中,长陵的规模最大,祾恩殿也最值得一观;定陵的内容最丰富,地面(博物馆)地下皆有看点;昭陵实乃按照原貌修复的第一座皇陵,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这三座陵寝,几乎包办了十三座陵的一切特色(思陵是个例外)。剩下的,说出大天来,也不过是年款不同的相似坟墓罢了。
康陵既是如此。若不是用春饼宴撑着,或许很少有人会掏出比昭陵贵近三倍的价钱,来欣赏一座残破的陵寝。
“康陵的大门早就毁了,祾恩殿也毁了。明楼也毁了。你要是早些年来,估计能把那里当作一片荒野。”某位知情的昌平好友对我说。处于荒废中的康陵,亦属1961年的第一批国保单位。
是是非非聊正德,活泼叛逆一“顽童”
康陵的主人,乃“游龙戏凤”的主角正德皇帝朱厚照。
关于朱厚照,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此前给高三学生讲明史,当谈到“武宗皇帝”时,我总要对其褒贬一番。(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根本就不涉及正德朝之事。)后来发现,我对朱厚照的评价有些苛刻。按照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在《细说明朝》中的观点,其似乎更同情这位少年天子:
“武宗朱厚照,是孝宗(也就是弘治皇帝)的独子,为张皇后所生。年十五岁(虚岁)即位,在位十六年欠两月,咯血而死,享寿三十一岁。
此人投错了胎。倘若他生在老百姓的家中,可能张大门楣;倘若他生在勋戚之家,更可能立功边檄,加官晋爵;可惜他贵为皇帝之子,又为皇帝的独子,不得不嗣位为皇帝。君临天下,却又耐不住深宫的形似拘囚的生活,自恨发挥不了他的手格猛兽的勇力,与奔驰草原的骑术。”
黎东方以带有几分温存的口吻继续说道:“一个十五岁的孩子,陡然作了皇帝,苦不堪言。大学士与六部尚书以及都御史、给事中,等等群臣的奏疏,所谈的都是枯燥无味、头绪纷繁的国家大事,牵扯到许多他从未见过面的人,许多他从未到过的地方,而且文字典雅深奥,又不加圈点。对于这些奏疏,他认为只有完全不理是最干脆的处理办法。”“群臣甚至‘迂腐’到硬要他天天读书、听讲,这些人哪有身边的几个宦官好?”“宦官在东宫侍候了他很多年,玩得很熟,而且他们懂得玩很多样的游戏,例如踢线逑,捉蟋蟀,赶兔子,唱戏,摔角,叫姑娘,逛窑子。”
以皇帝身份存世的朱厚照,从十几岁的孩童,到三十出头的青年,正经历青春期的萌动、不安、叛逆与彷徨。他怎有可能老老实实地去做四五十岁人才能领悟的事。曾处于此段年龄当政的明朝皇帝,尚不止一个。正统皇帝朱祁镇、天启皇帝朱由校、崇祯皇帝朱由检,心智大都如此。
时代给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过重了,早已不可承受。他们也未必想着要去承受。
民众心目中的朱厚照,早已幻化为“游龙戏凤”里的那位风流皇帝
朱厚照行为确实有些“荒诞”,其所信任的臣僚确也“不堪”。在正德朝,各种农民起义、地方反叛屡屡发生,边患问题始终存在。但大明王朝的车轮还在运转,帝国的各种统治机能还在不断完善之中。
聊政治,话题似乎有些沉重了。还是谈谈民间传说中的朱厚照吧。在参观康陵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京剧《游龙戏凤》的旋律。“游龙戏凤”是个什么故事呢?
“明武宗喜微行,某日游至大同府下辖的梅龙镇,乔装军官模样,投宿李龙家。李龙家里只有兄妹二人,设酒肆(开小酒馆)度日。李龙因事外出,嘱其妹李凤姐招待一切。武宗见凤姐色艳,顿起佻达之意,呼茶唤酒,借端戏谑。凤姐娇羞薄怒,武宗益心醉神迷,乃告凤姐以实。凤姐不信,武宗解去外衣,以龙衮(体现天子身份的礼服)示之。凤姐大惊,跪地求恕,武宗笑而慰之。封凤姐为妃。”
由此看来,这出戏所讲述的,就是一个“流氓皇帝”调戏民女的故事。只是皇帝有情,民女有意。调戏完了,朱厚照还能负责任地将李凤姐召入宫里为妃,使李凤姐“灰姑娘变天鹅”,最终呈现“大团圆”的结局。
《游龙戏凤》乃是京剧生、旦合作的传统戏,其名又曰《梅龙镇》。以京剧名伶余叔岩、梅兰芳、马连良的演出最为精彩。1950年,已近半百的马连良与张君秋联袂演出此戏,并拍摄成电影。当然,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和“海上冬皇”孟小冬 的搭戏。
康陵到底能看些啥?
在与天津文旅界的魏老师一同寻访康陵的时候,我琢磨着康陵的特殊之处到底在哪里?
“此地距离永乐帝的长陵大约十里路。我们所处的山叫做金岭山。也叫‘恋花山’。据民间传说,因为正德皇帝荒淫无道,把大量民间女子弄到他的豹房。所以,正德皇帝只活了三十一岁。他死的时候,就葬在了这座山下。民间称这山为‘恋花山’。”会不会是莲花山?远处的山景也有些莲花的形态,只是不够明显。“说不清了,都是些民间传说。”
“据说,正德皇帝临死的时候,对他生前所为还是有所悔悟的。所以,他留下的遗诏(遗嘱?),是让太后同阁僚重臣共商国是。”
“要说康陵的最大特色,或许是它所在的方位吧。”自永乐帝的长陵起,至弘治帝的泰陵为止,六座皇陵皆是坐北朝南。而正德帝的康陵,则开创了坐西朝东的全新格局。
康陵的明楼是重修的。原来的明楼,毁在李自成闯入十三陵的1644年。不仅明楼的木构结构被烧毁,明楼内的圣号碑也因此被烧裂。此后,清朝政府似乎补修过明楼,但也未能留存至今。明楼内外的真古迹,只有一座破损极为严重的石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字样。
嘉靖元年(1522)六月十七日,康陵建成。依照十三陵研究学者胡汉生先生的说法:“制度一如明泰陵”。
清乾隆年间,对陵园重加修葺,明楼四壁和祾恩门都被拆小改建。国民党统治时期,陵园更是频遭破坏。当地土匪曾在宝顶之上开挖盗洞,企图盗窃墓内珍宝。其时连降几天大雨,盗洞坍塌,砸死洞内土匪,陵园才幸免被盗。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残破的陵园建筑内,因墙皮脱落而露出了城砖。这使得人们可以欣赏到款识多样、字迹清晰、构图精美的砖铭文。
康陵内的城砖,刻有铭文的几乎随处可见,分别为成化(十三陵中,目前发现最早带有铭文的砖,就是成化年间的)、弘治、正德年间所造。而这,或许是康陵最具亮点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