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开花为底迟——二十四节气·寒露
2025-02-06 13: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十二首菊花诗意韵悠长。从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菊到菊影、菊梦、残菊,可谓“我与菊共”的集大成,读之,口角噙香。“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林黛玉三首菊花诗独占榜首,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问得人怦然心动,神思邈远。

大观园吃蟹品菊的诗会在农历九月。九月菊花盛开,故称菊月。寒露正逢此时。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95度,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如果说白露暑气尚未消失,早晨可见露珠晶莹,寒露却是露凝如霜,寒光四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分三候,“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后至者为“宾”,一候记述最后一批大雁南飞,二候指寒露五日后,鸟雀潜入大海化为蚌类,古人认为飞物会化为潜物避寒,三候指寒露十日后,遍地菊花盛开,璨然夺目。《红楼梦》的菊诗雅集写绝了人与菊的牵系,堪为孤篇。菊与梅、兰、荷共为花中君子。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拓展了菊的精神维度,也找到人与自然共荣共融的诗意通道。黛玉菊花诗夺魁,在于深谙菊花之品性要旨,她遗世独立的孤傲高洁与陶公同出一辙。我关于菊花的点滴启蒙源于母亲。母亲爱花,最艰难的日子,在院里种植大片的扫帚梅。生活好转后,已入晚境的母亲种养盆花。其中两盆叶片灰绿,边若锯齿,像野外的“大头蒿”。花茎长到尺余许,一盆“蒿草”开出硕大雪白的花朵,花瓣像细长的绒丝,层层半卷,繁密富丽,有淡淡的清香。接着,另一盆也开花了,形状与前盆一样,只是花瓣金黄。白黄两色花,生机勃勃绽放,越开越多,霸气的洁净和高贵,蓬荜生辉。母亲说,这花叫“九月菊”。花开时,正好农历九月。

多年后,天空湛蓝的秋日,我去郊区采菊。步入田间,心情倏忽明亮,只见芳香袭人的花圃,“九月菊”开得正欢,一片一片,一蓬一蓬,纯白丰茂,密密匝匝,大朵大朵的花冠聚拢着,如云铺玉绣。蜜蜂“嗡嗡”作响,绕着花丛飞起落下……恍若置身明媚的春天。嗅着阵阵花香,实在不忍下手。又想,摘一束“九月菊”,放在母亲荒芜的坟头吧!曾在旅游景区看过菊展的介绍,图片上有宝蓝、碧绿、粉紫的菊品,虽富泽却难避俗艳。浅淡妆容更适合菊花的性情。

菊月,又逢重阳,登高纵目,看层林尽染、黄花吐蕊,是旷达的浪漫,也是体验山外有山、峰回路转的超然!寒露催生赏菊、登高、观红叶的情怀,也有斗蛐蛐之趣……可谓雅俗共赏。

时令习俗来自民间,与草根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农事的时间标尺。

“过水要寻桥”,南国民谚,道出先人经验,河水冰凉侵骨,切不可随意赤脚淌水。中原播种冬小麦,也是采柿子之际,“寒露柿子红了皮”,刚采下的柿子味涩,须放在米糠中,去掉涩味,再拿出来,金红的柿子甘甜润滑,入喉胜蜜……北方进入深秋,过寒露百草枯,秸秆作物和豆粒归仓,耐寒的块茎作物开始收获。高原飘雪了,气温大幅下降,着实体验到诗人笔下“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寒冽。雪花在空中舞动,村舍挺立着墨色剪影,绿树、黄叶和疏落的杂花映衬,韵致迷离,催生对时令的注目和珍惜。

“寒露菊花黄,农人山中忙”。看了飘飘飞雪中坝上农民围坐地头吃干粮的视频,一溜溜摆放整齐刚出土的带缨胡萝卜盖了雪,放着食物水杯酒瓶的塑料布盖了雪,五颜六色的帽子、围巾、棉衣落满白白的雪粒,七八个男女边吃边说笑,有人大声喊:“馒头,馒头……”

降水降温,风也大,对晚开的菊,无疑是摧残。然而,“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朋友圈”里,一幅幅美照令人精神振奋:积雪覆盖着绿叶残枝,朵朵黄菊顶着晶莹的雪从容绽放,宛然透明的水晶花,冰清玉洁,娇艳无比……

一位历经坎坷大病康复的姐发来视频,打开,低沉优美的歌声缓缓入耳:“风渐凉,夜渐长,寒月泪千行,细雨绵绵话苍凉,人海两茫茫……”几欲落泪。起身,向杯中注满水,明黄的菊花在杯里徐徐绽开,一朵一朵绽开。这是朋友千里迢迢带回的菊茶。

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描述:“菊不竞春芳,后群卉而开,故以隐逸之士比之。”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凌霜绽放为常态。

静下心来,整理一番关于菊花的记忆!


作者:

杨秀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