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欧盟电动汽车税:从环境保护博弈到产业存亡博弈
2025-02-06 13: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前言:

在21世纪的全球汽车产业中,电动汽车的崛起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需求,电动汽车以其零排放、低噪音、高效能的特点,正逐步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在这一波电动汽车浪潮中,欧盟与中国作为两大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其政策走向和产业竞争态势,不仅影响着双方的产业发展,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刻的变革与博弈。

欧盟电动汽车税的出台过程

2024年10月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这一决定标志着欧盟电动汽车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次投票中,法国和意大利等10个成员国投了赞成票,德国等5个成员国反对,另有12个成员国选择了弃权。根据该表决议案,欧盟委员会获得了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35%的反补贴关税的自由裁量权。这一措施的出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了多年的政策演变和市场竞争。

欧盟电动汽车关税的推出背后不仅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也是对欧洲电动汽车产业未来的忧虑。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欧洲的汽车制造商,特别是传统内燃机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欧盟电动汽车政策的变化展现了从环境保护博弈到产业存亡博弈的深刻转变。

环境保护:欧盟碳减排目标的驱动力

欧盟电动汽车税政策的背后,最早可以追溯到欧盟在碳减排领域的努力。自20世纪末,欧盟就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在汽车行业,内燃机汽车的尾气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1992年欧盟开始执行欧Ⅰ排放标准,并持续推行更加严格的法规,逐步推动传统燃油车向清洁能源汽车的过渡。作为全球环境政策的领导者,欧盟一直把减少碳排放作为其核心目标。

在2008-2012年间,欧盟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的目标。而随着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欧盟进一步加强了减排力度,并在2019年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5年实现所有新售车辆二氧化碳零排放。这意味着欧盟从根本上决心淘汰传统的内燃机汽车,推动电动汽车成为市场主流。

然而,与中国不同,欧盟的汽车电动化转型政策起步较晚,2001年中国已经启动了电动汽车发展的重大专项,而欧盟直到2020年后才逐渐发力。因此,尽管欧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努力卓有成效,但其电动汽车产业政策相对滞后,为后续的产业困境埋下伏笔。

产业存亡博弈:电动汽车竞争加剧

尽管欧盟的碳减排目标不断升级,但在电动汽车产业方面,欧盟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显现。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结合,迅速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中崭露头角。中国不仅具备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而且在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方面迅速扩展。相比之下,欧盟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如大众、宝马等,在面对电动化转型时表现迟缓。

2023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指控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通过国家补贴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一举措反映出欧盟在全球电动汽车竞争中的被动地位。事实上,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被中国商务部批评为缺乏依据和不符合法律程序。然而,这背后揭示的核心问题是,欧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结构不够完善,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尤其是中国。

在这个背景下,欧盟不仅要面对来自中国电动汽车的市场压力,还必须解决其自身产业链建设的不足。欧盟近年来试图通过建立本土电池产业联盟、增加原材料战略储备、制定行业标准等措施,来增强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然而,这些举措的成效尚未完全显现,欧盟依然在电池生产和技术研发方面依赖亚洲企业的供应。因此,欧盟电动汽车税的出台可以视为其应对全球市场竞争的一个策略性手段,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其本土产业免于被国际竞争压垮。

从环保到产业博弈的演变

欧盟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从最初的环境保护出发,逐渐转向产业保护,这一转变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推动。首先,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欧盟认识到,仅依赖环境政策并不足以保护其汽车产业的未来。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已经实现了从上游原材料到整车生产的完整布局,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且成本远低于欧洲车企的电动汽车。欧盟在应对这一挑战时,不得不从环保的长远博弈转向眼前的产业存亡博弈。

其次,欧盟内的政治博弈也影响了这一政策的出台。在此次表决中,德国等汽车大国的反对态度也反映了欧盟内部在产业政策上的分歧。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其传统汽车制造商对电动汽车转型的反应较为保守,而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则更倾向于通过政策干预保护本土产业免受冲击。这种内部的不一致,也预示着欧盟未来在电动汽车产业政策上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争议。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欧盟在电动汽车产业政策上的调整仍将继续。一方面,欧盟必须加快其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特别是在动力电池生产、原材料保障和技术研发方面,确保其产业的独立性和竞争力。欧盟电池产业联盟的成立和《新电池法》的实施,表明欧盟正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本土化,这也是欧盟摆脱对外部供应依赖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欧盟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继续发展。虽然欧盟此次征收电动汽车关税的举措可能会短期内抑制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入,但从长远来看,中欧两大市场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依然至关重要。正如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所指出的,欧盟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建设离不开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支持。无论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电池厂,还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开设研发中心,这些合作都是欧盟电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车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中欧之间的合作有望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欧盟必须在保护本土产业的同时,维持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确保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的持续竞争力。

结语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决定,标志着其电动汽车产业政策从环保博弈向产业存亡博弈的转变。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欧盟自身产业保护的考量,也是面对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化的应对策略。然而,电动汽车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单一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无法长期维持,欧盟需要在加强本土产业链建设的同时,寻求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未来,欧盟与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博弈与合作将决定两大市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尽管短期内可能会有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但中欧在这一领域的互补性和共同利益也为双方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作者:

刘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