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北京│游大观园 品红楼梦
2025-02-06 13: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赐大观名。

周日上午,走读北京一行研学大观园,沿着小说中贾政贾宝玉父子试才题对的路线,听红楼梦故事、看大观园美景、读红楼梦诗词、赏红楼梦曲艺,不亦乐乎。这里不妨精彩回放,沿着当时的走读路线再简约地“走”一遍,欢迎大家一起“云游”。

【大观园概说】

图片

北京大观园是1980年代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依据文学名著《红楼梦》兴建的古典文化园林,亭台楼阁廊榭轩桥应有尽有,营造了一处“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尽显红楼意境。主讲人摄影。

图片

小说中,大观园是贾府专门为迎接被选入宫的大小姐贾元春回娘家而修建的省亲别墅。回宫后,为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元春让姐妹们和宝玉进去读书居住。黛玉喜欢幽静,自选潇湘馆,宝玉喜欢挨着黛玉,选定怡红院,其他姐妹各得其所。

图片

“大观园”三字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集字。

一天,贾政一行要来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正在园中玩耍,吓得一溜烟跑出来,刚跑到大门口一头撞上了贾政,真是冤家路窄。贾政对这个叛逆的儿子一贯是恨铁不成钢,前几天又听塾师说宝玉近来不喜读书,专爱对对子,有些歪才,贾政想既如此今天就试他一试,宝玉还蒙在鼓里,但父命难违只得随往。孙雪莲摄影。

【补天遗】

图片

大观园的门前巨石,名唤补天遗,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经僧道点化,化作贾宝玉身上的那块通灵宝玉。通灵宝玉如同计算机的存储器,记录了贾宝玉从出生到出家的全过程,后来尘缘因满复归青埂峰下,感慨万端赋诗自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qìng谁记去作奇传?”最后演绎出一部儿女情长、繁华凄凉的红楼梦。主讲人摄影。

【曲径通幽处-假山】

图片

贾政进门就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凡事讲究委婉、含蓄,不喜欢直截了当、直奔主题。这种理念也影响了古典园林艺术的布局,造园手法强调藏景,讲究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反对一进门即一览无余。大观园门内的这座太湖石假山极好地体现了古典园林“开门见山”的艺术特色。孙雪莲摄影。

图片

贾政一行站定,开始为假山题名,宝玉对众人的题名都不满意,借用古诗名之“曲径通幽处”,一帮酸文人忙不迭地溜须拍马,其实大家夸宝玉是半真半假,巴结贾政是千真万确。

【沁芳桥】

图片

题名是古典园林的又一大特色,也就是为园林景观题额命名,赋予无生命的景观以有生命的人文意蕴。贾政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贾政父子一行来到这里,宝玉将此桥命名沁芳,并题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潇湘馆-黛玉】

图片

林黛玉的潇湘馆,竹子很多,“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贾政一行到此,一帮酸文人异口同声地说:“好个所在!”北宋大文豪苏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何出此言?贾宝玉在此题“有凤来仪”匾额,有何含义?这不是微信几行文字说得清,有机会您还是现场听讲吧。

图片

潇湘馆室内一角,满是琴棋书画,极具才情的林妹妹好像刚出门,一会儿就回来。林妹妹“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但很不幸,大概六岁母亲病故,没有兄弟姐妹,父亲工作忙,为了黛玉健康成长,贾母当年就将这个外孙女接过来,从此黛玉就住在外祖母家,没几年父亲又病逝。贾峥茜摄影。

图片

人在小时候,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林妹妹住在贾府,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总觉得是寄人篱下,再加上自幼体弱多病,自打会吃饭就开始吃药,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常年是一手拿着药罐子、一手拿着醋罐子。

图片

性格决定命运,林妹妹每天都有伤心的理由,一年四季都是“野草闲花满地愁”,不自觉地为自己营造了悲情的氛围,如同打不开的铁屋子笼罩着她,最终在宝玉宝钗成婚的当夜万念俱灰,焚稿呕血泪尽而逝,“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图片

顺便说一句,通常认为林妹妹患的是肺结核,这有悖常理:肺结核是传染病,古称肺痨,如果是真,贾府不会让她来,贾府上下也没人提及此事,黛玉在大观园也确实没有传染,有医学专家推测极可能是某种先天性心脏病。当然,小说中人物,不必也无法较真。贾峥茜摄影。

在这里,有戏曲爱好者清唱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青云刚出岫……”唱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份文化情怀,点赞。

图片

在这里,读一读越剧红楼梦《黛玉焚稿》的唱词还是有点意境的,资深美女正在深情诵读:“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

最美还是读书人,可爱的读书人永远是走读北京最美的风景。下面这几位正在诵读红楼梦诗词、解读红楼梦文化。

图片
图片

【秋爽斋-探春】

图片

秋爽斋,贾府三小姐探春的住所。探春志趣高雅、精明能干,也很泼辣,属于铿锵玫瑰、女中豪杰,颇有晚清侠女秋瑾的气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对贾府面临的危局颇有感触,但无能为力,最后远嫁他乡,正如其判词所说:“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图片

贾母曾在秋爽斋晓翠堂宴请刘姥姥,那次宴会上刘姥姥尽情、本色表演,成了贾府的开心果。刘姥姥是贾府的什么亲戚?这个艺术形象有什么特色?说来话长,又非微信几行文字说得清,只好听主讲人现场分享了。

【暖香坞-惜春】

图片

贾府四小姐惜春住所暖香坞。惜春孤僻冷漠,嫂子尤氏曾说她“心冷嘴冷心狠意狠”,她反驳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李宁摄影。

图片

红楼梦深受佛教影响,如何看待宗教信仰?说红楼梦、品大观园,这无需回避,自然,《好了歌》不能不唱,《好了歌解注》不能不背诵: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紫菱洲-迎春】

图片

贾府二小姐贾迎春住所紫菱洲。性格懦弱的迎春嫁孙绍祖受尽虐待,出嫁一年后就因“家暴”致死。“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四句判词生动刻画了一个胡作非为、凶神恶煞的恶夫和一个受尽凌辱、以泪洗面的弱妻形象。

【稻香村-李纨】

图片

稻香村,贾宝玉的寡妇嫂子李纨进大观园以后的住所,四面是黄泥矮墙,并有草顶凉亭,门前挑有一个旗幌“杏帘在望”,陈设简朴,一洗富贵气派。

图片

小说中,贾政宝玉一行来到稻香村,这对冤家父子有一番精彩的争斗,青春叛逆的贾宝玉被父亲几番训斥,精彩纷呈,有机会您不妨听主讲人现场说书讲戏。

图片

现在苏州和北京的老字号稻香村点心,得名即源于《红楼梦》的稻香村,吃的时候别忘了。

【蘅芜苑-宝钗】

图片

薛宝钗居所蘅芜苑,里面全是奇草仙藤,异香扑鼻。宝姐姐有优点,比如生活简朴简约,虽是富二代,衣着却是“一色半新不旧”,不事奢华,不喜欢铺张浪费,这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再如情商很高,善解人意,待人处事大方得体、成熟稳重,与别人相处融洽,“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主讲人自拍。

图片

宝姐姐也有缺点,比如深沉世故,王熙凤评价黛玉宝钗:“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再如对社会底层人物往往冷漠无情,因恋人柳湘莲怀疑自己的忠贞要索回定亲礼,刚烈的尤三姐拔剑自刎,柳悲痛万分悔不当初,随道士出家失踪,作为结义兄弟,她哥哥薛蟠泪流满面,宝钗听闻却无动于衷,柳对薛蟠有救命之恩,并非毫不相干的外人,真是个冷美人。图为蘅芜苑一景,王丁杰摄影。

图片

宝黛彼此真心相爱,但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如果宝黛真的成婚,就黛玉病弱的身子骨,能生儿育女吗?能与宝玉白头偕老吗?再加上她那娇滴滴、多愁善感的小心眼性格,不会幸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宝黛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贾府的长辈看得很清楚,最后宝钗能成为宝玉的妻子,不能仅理解为封建大家长硬要拆散宝黛婚姻,现实中谁家长辈愿意娶林姑娘做儿媳妇?

【顾恩思义殿-元妃】

图片

好一派“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元妃省亲的主要活动场所顾恩思义殿。元春回娘家,首先是身份高贵的皇妃,然后才是贾府的闺女,所以贾家需先行国礼,然后元妃行家礼。王飞摄影。

行国礼时贾政说:“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在那样的场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贾政身在官场,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心里一清二楚,所以一个劲地歌功颂德表忠心,儿女亲情点到为止。有人因此指责贾政是封建卫道士,不近人情,只能说明他没读懂红楼梦,更没读懂中国。

图片

元妃好不容易回趟娘家,兴师动众,在娘家究竟待了多长时间?满打满算不超过八小时。可怜的皇妃,看起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却失去了平民百姓的自由。这是顾恩思义殿内景,陈设大体按故宫慈禧太后居住的储秀宫复制。主讲人摄影。

图片

顾恩思义殿内泥人张元妃省亲泥塑,形象逼真,把迎亲人员的小心虔诚、执事太监的趾高气扬、仪仗队伍的威严浩荡表现得淋漓尽致。

【栊翠庵-妙玉】

图片

栊翠庵,出家人妙玉进大观园后的住所。妙玉原是官宦人家小姐,因体弱多病出家为尼,但却带发修行,清高孤傲,谁都瞧不上,连才华横溢的黛玉都被她称作俗人,独喜与宝玉来往,让人浮想联翩。

图片

妙玉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张雪利摄影。

图片

妙玉做过这样一件事:她将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嫌脏扔掉,还是宝玉相劝才转送刘姥姥。这些言行根本不该是出家人所为,可见她是个不及格的出家人,正如其判词所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图片

大观园内,红楼梦诗词无处不在,这是栊翠庵前石刻:“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说的是某个大雪天姐妹们即景联诗,宝玉落第被罚来栊翠庵向妙玉乞讨红梅插入美女耸肩瓶清赏之事。

图片

何谓美女耸肩瓶?小美女现场演示——瓶身较长、瓶颈较短的瓶子,雅称为美女耸肩瓶

图片

【怡红院-宝玉】

图片

怡红院,叛逆的贾宝玉进大观园后的住所,这个院落是大观园内装饰最为豪华、最为富丽堂皇的地方。

图片

怡红院内景。贾宝玉,前几十回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正是青春叛逆的年龄,人成长的过程都有这个阶段。可怜天下父母心,贾政望子成龙心切,宝贝儿子偏偏不读四书五经,只看些浓词艳赋,贾政伤透了心,所以宝玉挨打是迟早的事。

图片

宝玉挨打后哭得最伤心的是林妹妹,宝玉“惟将旧物表深情”,送林妹妹两方半新不旧的手帕,黛玉感动万分当即题帕三绝,后来黛玉焚稿时烧的正是这题诗旧帕。

图片

手帕长啥样?用惯了餐巾纸的小朋友已经不知道了。为了人类的碳中和,主讲人从2021年世界环境日开始告别餐巾纸,重新用起了手帕,走读现场引得小朋友一阵好奇,那就现场宣传环保:保护地球家园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李宁摄影。

图片

只是家有贾宝玉,父子如何相处确实是一门学问,现代教育心理学说这个时候的父亲要主动和儿子交朋友,最好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但这又何其难!贾政贾宝玉的父子关系估计是世界上大多数父子的样板,否则红楼梦就脱离现实生活谈不上伟大了。贾峥茜摄影。

图片

教育孩子,是否可以适度打骂,见仁见智。其实孩子小时候挨点打骂,受点挫折教育,无需大惊小怪,不是孩子受一顿小打小骂,从此就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心理变态,恰恰增加了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现在的孩子生活优越,也不劳动,加上独生子女万般宠爱,教育一味强调引导,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少吗?好还是不好,值得深思。

【其他】

图片

当年因场地与资金的限制,电视剧红楼梦的荣国府最终花落河北正定,一部电视剧造就了两处美景。图为河北正定荣国府荣禧堂,抱柱联曰:“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短短几个字,写尽了大户人家的奢华,真个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图片

文以载道,《辞海》“红楼梦”词条说红楼梦“真实而深入地描写了日益丰富的人性与生存环境(由社会制度、家族结构和礼教等构成)的冲突、人性被压抑的痛苦以及要求人性解放而进行的挣扎或反抗”。顺便说一句,《红楼梦》就是小说,不要当历史读。李宁摄影。

图片

越剧《红楼梦》剧照。以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的艺术作品很多,比如越剧、黄梅戏《红楼梦》,希望走读大观园之后再欣赏戏曲红楼梦,看了您可能就喜欢上了中国戏曲。果真如此,就是走读大观园的额外收获。

图片

文化公益,走读北京,弘扬国学,奉献爱心!人生一世,有能力帮助别人是莫大的幸运。本次活动募集助学金善款1650元,全部用于走读北京助学金,以资助特困中小学生。贾峥茜摄影。

走读北京助学金设立于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明德小学、庐江实验中学(初中),每学期视助学金收益情况不定期发放,每名贫困生资助500元,资助贫困学生人数视助学金收益而定,颁发情况参见《走读北京助学金公告》

截至目前,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共募助学金集善款合计312431元。

本文所用照片多数由参加者和主讲人拍摄,但非完全本次拍摄,部分来自网络,作者未详,如作者发现请留言真实姓名,以便署名,这里一并致谢!文图不完全对应。

本次讲解主要参考资料:

1.《走读北京》 主讲人自著(未出版)

2.《红楼梦》 曹雪芹等著 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两个版本

3.《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2009、2020年版

4.《红楼梦学刊》杂志 中国艺术研究院 历年

5.《红楼梦考证》 胡适 1921年

6.电视剧《红楼梦》 央视 1987年版

7.越剧《红楼梦》 徐玉兰、王文娟主演 1958年

8.黄梅戏《红楼梦》 马兰、吴亚玲主演 1991年

9.《曹雪芹与红楼梦》 动画纪录片 央视 2021年版

10.《蒋勋说红楼》 网络微信音频

11.《走进大观园》 曹立波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12.《北京大观园》 林宽、周颖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2年版

13.《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 定宜庄、阮丹青、杨原著 北京出版社 2014年版

1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版

15.《古代文化知识要览》 郭维森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6.其他众多网络学术资料等

本公众号周末经常组织开展“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故宫、天坛、颐和园、孔庙国子监、北京中轴线、大观园、陶然亭、北海、景山、国家植物园、恭王府、老北京胡同、十三陵、长城等等,都是目的地。欢迎关注“走读北京”公众号,每次活动信息第一时间发公众号,届时打开微信按提示简单操作报名参加就行。

图片

作者:

走读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