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园少儿活动中心未被列入国保
让我多少有些遗憾
自从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名单即将公布,我便听说京城的某处“少儿活动中心”也名列其中。由此,我便一直寻思着——要再去一趟最具“升保”潜力的官园“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然而,被列入国保名单之“少儿活动”场馆,居然与官园毫无干系。在第八批国保名单中,只有一处“宋庆龄儿童科技馆”。此乃中外各界名人牵头募捐,且最终落成于玉渊潭公园之内的场馆,其时,为1986年。而比它大了4岁的官园少儿活动中心(1982年建成),无论是从建造时间,还是场馆规模、知名度等方面,都有进入国保行列的可能。
官园少儿活动中心诞生前,这里曾是国家机关的办公场所。往前推些,1970年代以前,此地曾是官园体育场和北京师范学校(俗称“北师”)的地盘儿。在体育场以前,实乃北京地质学院的新生部。再推一步,则是民国实业学堂的校址;“北师”所占的区域,曾经做过艺徒学校。当然,无论是实业学堂,还是艺徒学校,其所占据的都是昔日的王府旧址。
儿时的我,曾经无数次地走进官园
于囊括了科学宫、艺术宫、体育馆、教学楼、影剧厅及多种儿童游艺设施的官园少儿活动中心之内,我曾把自己宝贵的少年时光浪掷于此。记得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便会跟着大人排队入园,且从场馆外围的石质雕像,一路看到科学宫里的恐龙标本,以及被我一带而过、从不多看一眼的人体骨架模型。除节假日外,学校里的老师也会在上课时间组织我们前来参观。届时,我便如例行公事般地进去挨个儿点一遍数,生怕丢了哪个展品(除人体骨架外)。于我童年的记忆中,少儿活动中心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为着观赏而非“活动”的。或许是我的动手能力太差,因此在别人开心玩闹之时,我却总在一旁发呆,且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冥想,这让老师们觉得我很“深沉”,其实我自知无趣,且并不打算跟着别人参与什么。
占据着两座王府范围的
估计只有它了
多年过后,在我翻阅北京史籍资料以寻找课题之时,竟突然发现——那座已被我逛到厌烦的官园少儿中心,原来是占据了清代两座王爷府的“风水宝地”。于活动中心的东部区域,起先是果亲王府,后来改成了瑞亲王府;而活动中心的西部区域,原来则是诚亲王府,其后又成为了质亲王府。能占据着两座王府范围的,展眼京城,亦不过官园少儿活动中心一地而已。然这两座王府的数代主人们,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诚亲王允祉、果亲王允礼,以及瑞郡王载漪了。
康熙朝之臣子,也许就是雍正朝的政敌
如今,人们已搞不清楚两座王府的界限,只知道它们皆有相当部分——是在活动中心之内。而前面提到的胤祉和胤礼,分别为康熙帝的第三子与第十七子。作为皇三子的胤祉,出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无论是在文学、书法,抑或是骑射方面,于众多皇子当中,胤祉的表现都是极为突出的,因此也备受康熙帝的喜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在他与善骑射之父皇比试武功时,两人水平竟不相上下。(这也足见《雍正王朝》等影视剧中,将胤祉描绘成“文弱书生”,是多么地不可取)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胤祉被册封为诚郡王。然翌年九月,一件十分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胤祉竟被其父——以在敏妃丧葬百日之内剃头为罪名,降格至贝勒。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于维护了废太子胤礽的利益,在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也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至雍正帝即位后,由于与自己三哥的关系一般,胤禛将诚亲王改名为允祉,并以他与废太子之间向来亲睦为由,将其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允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当雍正帝得到消息之后,又将允祉夺爵,永远圈禁于景山的永安亭中。至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病逝于此。(据说,允祉在西直门外拥有一座花园,就在彼时乐善园的西侧。后人称之为“三贝子花园”。但此说法并未得到普遍认可。“三贝子花园”与乐善园,就是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善始善终的胤礼
绝不是《甄嬛传》中所讲述的那样
与三哥命运截然不同的,是仅有一墙之隔的果亲王胤礼。胤礼自幼与四哥胤禛的关系不错,且与十三哥胤祥的关系颇好。至雍正元年(1723年),胤礼被册封为果郡王,负责理藩院(少数民族地区及一部分外交事务)。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遂于雍正六年(1728年)擢升其为亲王。雍正七年(1729年)胤礼开始管理工部事务。至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病逝,胤礼接手胤祥的部分差事,并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礼奉旨赴泰宁送大喇嘛返回西藏,并顺路探视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其间,胤礼还拜谒了诸葛亮之墓,并题字刻碑);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礼还京,临时负责处理苗疆事务。时隔未久,雍正帝突发疾患。待其临终时,命胤礼辅政。不日,乾隆即位,胤礼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并主刑部事务,从此权重一时。
由于胤礼的身体较弱,乾隆帝命其在私邸中办事,隔几日进宫一次即可,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照顾了。胤礼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赏识。至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病逝,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其丧。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胤礼加祭一次,谥曰“毅”。因胤礼无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为继子。胤礼在政治上很“佛系”(年岁也不大),从未参与康熙晚年的诸皇子夺嫡之争,故在康熙帝诸多皇子中算是下场较好的一个。
这段材料读罢,或许你也知道,在《甄嬛传》中十七爷终遭鸩杀的悲惨结局,该有多么地不靠谱了吧。
差点当上皇帝父亲的载漪
在被册封为郡王时,封号还被写错
最后,再来聊聊端郡王载漪。这位不太受人关注的王爷,曾经搅动过晚清的政坛,甚至推波助澜地促成了“庚子国变”。当然,这个爵位只是郡王的光绪帝堂兄,也曾差一点成为了下一个奕譞或载沣(未来皇帝的父亲)。然时运不济,就在慈禧太后准备废掉光绪帝、改立载漪长子溥儁为帝之时,洋人坚决反对,国内重臣与封疆大吏们(如荣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也持不同意见。于是,邪火发不出去的慈禧太后,便开始不惜代价地要与洋人“算总账”。儿子仅被立为大阿哥的载漪,似乎也看到了义和团民们的“神力”,于是撺掇慈禧太后“改剿为扶”,希望通过赶跑洋人来达到自行废立之目的。
结果,庚子国难骤起,时隔不久,《辛丑条约》签订,载漪被列入八国联军开具的祸首名单之中。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已经失去了大阿哥头衔)父子流放新疆。至1917年,借张勋复辟之机,载漪才重获自由,后于1922年去世。
而今,被八国联军彻底烧毁的端王府,只剩下古树若干,以及20世纪末建成的“八国联军火烧端郡王府碑”。最后还要补充一句,第一代瑞亲王是嘉庆帝的第四子绵忻。而他的后裔们,也一直是以瑞为爵。只是到了光绪年间,载漪才被册封为端郡王。据说是圣旨上的字被写错,于是瑞王爷家的后代里,才会冒出来一位“端王爷”。这或许是在冥冥之中给载漪开了个玩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