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中唯一无存的畅春园,康熙帝曾终老于此
2025-02-06 13: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从康熙朝至咸丰朝,“三山五园”几乎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关于“三山五园”的说法,向来就不是甚为明确的。最起码,这五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就不都与“三山”相关。所谓的“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而“五园”则是指位于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以及居于平地之上的圆明三园(西侧为圆明园、东北侧为长春园、东南侧则为万春园)和畅春园。

当然,对于不同时代的人们而言,被归入“五园”之园林名称且有所不同。有一种说法,居然是将“三山”与“五园”分开。即三座山中的园林,亦算作是三山的一部分。而五园则是坐落在平地上的另外五座园林。于是,圆明三园与畅春园及其西花园皆被单独计算。这样一来,“五园”实际上乃是“八园”。

此外,还有将畅春园及西花园皆排斥在外,且加入春熙院(春和苑,位于北京大学校园之内)、熙春园(位于清华大学校区之中)的说法。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怎样算,“三山五园”都是指大西山在如今海淀区伸展出来的这一小片有山(即便是作为背景出现)、有水、有宫苑的区域。

绝大多数民众或许未曾想到,自顺治朝至咸丰朝的七位帝王当中,于紫禁城之内龙驭上宾者,仅有顺治帝、乾隆帝两人。至于其他的那些位: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雍正帝辞世于圆明园、嘉庆帝驾鹤于承德避暑山庄、道光帝殁于圆明园、咸丰帝亦亡故于避暑山庄。除此之外,清朝帝王之中,至少有两位是降生于圆明园之内的:嘉庆帝与咸丰帝。

由此可见,清朝帝王对于离宫别苑的感情,可谓十分深厚。然开此造园风气之先河者,乃是缔造了“康乾盛世”之康熙帝玄烨。而玄烨最为钟爱的一座园林,便是而今已然无存的畅春园了。

当我从海淀公园出发,穿过曾经流淌于畅春园内的万泉河河道且一路向东找寻时,发现了位于道路北侧的畅春园小区(居住着北大的教职员工)。然而,此地除了保留下畅春园三个字之外,其内囊已经与曾经的皇家园林没有了任何干系。

康熙大帝一生钟爱者,唯有一座畅春园

在这山水交融的秀美之地,最先兴建的大型皇家园林,便是畅春园了。当然,相对于此后建造的圆明三园、清漪园等来说,畅春园的规模并不算大。然其对清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却一点都不亚于前者。

康熙帝相中明代皇亲李伟之清华废园,是在康熙廿三年(1684年)以前。而从这一年开始,为日理万机的皇帝建造一处“避喧听政”之离宫别院,就成为了朝廷的一件大事。其时,康熙帝已经完成了自己统治前期的那几件亟待解决之事:铲除鳌拜(康熙八年,即1669年)、设置南书房并削减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权力(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廿年,即1681年)、设置台湾府(康熙廿二年,即1683年)等。然准噶尔部之噶尔丹势力威胁西北,还不是“今日所议之事”。因而,修筑一座能够舒适生活与工作的苑囿,便成为玄烨心心念念之“立项”工程。

其实,康熙帝修园也并不算是过于奢侈。按照他本人的说法:秦朝有阿房宫、汉代有上林苑、唐朝有绣岭(位于而今河南省陕县的一座著名行宫)、宋代有艮岳,朕是不能够与之相比的。然康熙帝毕竟对江南园林神往已久,就在其首次南下之时(康熙廿三年,1684年),具有浓厚江南园林韵味的畅春园亦开始兴建。

畅春园与“红楼梦”之间的故事

主持营造这座苑囿的总管之一,或许是个您听来并不感到陌生的名字——曹寅。没错,这不是同名同姓的巧合,畅春园之西花园的建园总管正是曹雪芹(如果确有此人的话)的祖父。自康熙廿四年(1685年)至康熙廿九年(1690年)间,曹寅乃是以内务部郎中的身份来主持修建西花园工程的。其工程的大致范围,几乎占据了畅春园全部区域的三分之一左右。那时节的曹寅,曾经就近居住在曹氏家庙功德寺内(该寺实乃元代古刹,且于元明两代成为影响西湖景观最大者。功德寺于清代以优质稻田而闻名。现如今庙内古建早已荡然,据说还留下了一点石刻。其位置就在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之内)待工程完毕后,曹寅于康熙廿九年赴任苏州织造,从而暂别畅春园。待其“卸甲归田”之时,曹寅还曾在畅春园内参观过上元节之灯。那一年,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被搬运至五塔寺内的功德寺遗存)

当畅春园建成之后,担任此园首任总管者,乃是一位出身于正白旗包衣的官员,其名曰李煦。巧了,此人的妹妹即嫁给了曹寅,李煦也随之成为了曹寅的大舅子。这个人的形象,且被曹雪芹写入了《石头记》当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夫人(即贾母)之兄长,就是以李煦作为人物原型的。

除却与“石头记”相关的人物以外,在修建畅春园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到的还有两个重要角色。其一,乃是服务于宫廷长达三十多年的叠山大家张然。自康熙时代起,于京城之内的叠山造园领域便有“南张北景”的说法。这就是以张南垣、张然父子为代表的南派,和与城北景家为代表之北派。三山五园中的很多叠山景观,都是出自这两家之手。其二,便是样式雷家族。没有他们,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园林亦不会留下如此精彩的图档与烫样。参与畅春园之设计建造者,乃是第二代样式雷之雷金玉。

没有畅春园,便不会有圆明园

及至康熙廿九年(1690年),“三山五园”中第一座规模浩大之皇家苑囿便正式竣工了。这是一座南北长千米、东西宽六百米、占地约六十公顷的园林,其水域面积“居其大半”,土山、宫廷苑囿建筑等皆临水而建。此乃一座“兼具办公与娱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畅春园的整体布局为坐北朝南,其北部靠近圆明园的部分,乃是以水景为主体的园林区域;而在其南部,则是康熙帝的办公与居住场所。

据说,康熙帝用尽其后半生的时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所寄寓了自己生活理想的离宫别院之中。自畅春园建成以后,除了每年的元旦春节、祭祀祖先、赴避暑山庄举行狩猎活动等,余下的时间皆被玄烨用于欣赏畅春园之美景。园中的最重要殿堂——九经三事殿,也成为仅次于紫禁城之太和殿与乾清宫的举行重大典仪之所。

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自康熙廿六年(1687年)首次驻跸畅春园起,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其辞世于园中为止,在这长达三十六年的时间之内,玄烨居住于畅春园的次数达到257次,总天数则高达3800多天。若平均计算,其每年会在畅春园内居住7次,大致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则有202天。为了能处理政事近便些,康熙帝还赐园、赐宅给自己的皇子或臣下。其中,四皇子胤禛被赏赐的苑囿,便是而后名闻天下之圆明园。(只不过,当时还没有什么圆明园之名,其地乃是一处名曰“镂云开月”的园林景区)

畅春园中曾经生活着的两位主人:乾隆帝的爷爷与乾隆帝的妈妈

及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烨于畅春园之寝宫清溪书屋内去世。待胤禛继位,其努力营造的乃是由“镂云开月”加以扩充之圆明园。而此时的畅春园,被雍正帝称之为“前苑”。

待到乾隆帝登基之后,玄烨的四儿媳便成为了畅春园的新主人。这就是此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之原型——清朝的崇庆皇太后。此大富大贵的崇庆皇太后,据说是有史以来最为长寿的皇太后之一。她于畅春园内的生活,要一直持续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而在此期间,无论是圆明三园的营造,还是清漪园的兴建,都是围绕着畅春园来进行的。由此,畅春园在其建园史上,便又迎来了第二个“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盛世时期。只不过,康熙时代的畅春园,乃是清朝的政治中心;而乾隆时代之畅春园,则为清帝国“神龛供佛(母)”的核心。

畅春园之衰败,就是从”甄嬛“去世那天开始的

待到崇庆皇太后离世,畅春园便立即空了下来。依照乾隆帝所颁布的圣谕,从此以后,畅春园将作为皇太后的御园使用。说来也巧,自乾隆帝颁布此谕之日起,清朝居然四十余年没有出现过皇太后。

嘉庆帝的母亲,就是那位被《延禧攻略》戏说得不成样子之魏佳氏。她于生前曾被册封为令贵妃,然其却没有福分享受富贵荣华。于是,嘉庆一朝便没有了皇太后。道光帝的母亲,则在其被册封为皇后未久亦辞世。然自道光帝继位之时(1820年)起,嘉庆帝的第二位皇后就成为了皇太后。只是,道光帝以“畅春园年久失修、不堪使用”为由,将恭慈皇太后移至绮春园内居住。畅春园由此被彻底废弃。

咸丰十年(1860年),畅春园被焚毁。及至同治年间(1861至1875年),在为了重修圆明园而拆取其它各园的木材之档案中,唯独没有畅春园的相关记载。再至宣统元年(1909年)的测绘地图上,“畅春园已是一片荒地,只留下几处土丘和低洼苇地”。当然,依照某些说法,畅春园被毁,乃是近一个世纪之破坏所造成的结果。此说法亦不可轻易否定。

进入民国时期之后,驻守西苑的冯玉祥、万福麟和宋哲元等部,曾将畅春园旧址开辟为练兵操场。而于日伪时期,这里又进一步沦为农田。待到红色年代里,在畅春园旧址的西南部,被废物利用地建造起芙蓉里小区、万泉河中学;其东南部地区,又兴建起海淀体育馆与畅春园饭店等;其东北部,则在随后的日子里接连被各色小饭店、小宾馆占据。

而今看来,畅春园的基本范围大致是:南线至海淀镇与六郎庄的道路北侧;西达六郎庄村东的大山子(并非朝阳望京之大山子);北到承泽园、蔚秀园的南墙之外;东侧为北京大学西门外的两座庙门一线。这座园林遗址的核心部分,目前被北京大学教工新旧宿舍区(“畅春园”社区)、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等占用。当然,其最中心的位置,乃是2005年建成的北京大学畅春园学生公寓。

祭祀康熙帝与崇庆皇太后的两座庙宇之山门,成为畅春园唯一留存下来的证物

目前唯一能证明畅春园曾经存在过的,只有眼前的这两座寺庙之山门了。其北侧一座相对质朴的,乃是恩佑寺的山门。这是雍正帝为供奉其父遗像,而于雍正元年(1723年)所建造的庙宇。据学者推测,恩佑寺就建在康熙帝辞世之寝宫清溪书屋的东侧。其坐西朝东,山门内横跨三座石桥。随后,便是天王殿、正殿及供奉康熙御容之殿堂。据说,该堂内的康熙帝御容,乃是最接近晚年玄烨容貌的一帧画像。这幅画作是雍正帝特命果亲王允礼所绘(但不一定是允礼亲笔)。待恩佑寺建成后,雍正帝每年都会到这里叩拜此画像。

待到乾隆帝之生母崇庆皇太后殡天,弘历且依照自己父亲祭奠祖父的方式,为其母亲建造了一座恩慕寺。该寺山门的雕刻精美,与其北侧之恩佑寺山门雕刻风格迥然不同(古来如此?)。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供奉着皇太后御容的恩慕寺建成,且与恩佑寺南北对峙。现如今,这两座只存留山门的寺庙依然并肩而立,似乎在向我们欲说还休地讲述着畅春园曾经的过往。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