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6 19:30
近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春节期间的演出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收官。不少观众走出剧场时,手里都拿着购买的蛇年台历,或是一枚精美的冰箱贴,用小小的文创产品珍藏美好的观演记忆。近年来,《只此青绿》《红楼梦》《新龙门客栈》等舞台佳作相继“出圈”后,纷纷在文创周边、电影改编、文旅融合等赛道发力,通过打造IP凝聚起更大的文化价值,也为演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范例。
从演出到文创
衍生品助作品不断破圈
“此剧怎是一个美字了得,还有周边台历,伴我蛇年行大运!”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晒出春节期间在京观看《只此青绿》的票根,分享自己购买的官方文创新年台历,幸福开启了一个文艺的新年。
看演出买文创,是当今流行的观演潮流,近几年大热的舞台作品纷纷推出多种官方周边。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民族舞剧《红楼梦》、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都推出帆布包、票夹、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不同剧目还根据各自特点,推出丝巾、香膏、扇子等与剧情有关联的产品。据了解,以《只此青绿》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已达30多个品类,自2022年至2024年10月,“青绿”主题的文创产品销售已突破15.8万件,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只此青绿》《新龙门客栈》等文艺作品成功出圈,除了作品本身优秀,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助益,说明它们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看来,推出文创衍生品也是助力传播、打造文化IP的一个重要方式,“这几部舞台作品曾与非遗元素结合推出衍生品,形成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这一想法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不谋而合。作为《只此青绿》的出品方,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很看重传播的重要性,“创作是根本竞争力,传播是目标。”景小勇认为,如果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互联网的传播习惯,实现作品的IP转化,作品的生命力也可以延长。
从舞台到银幕
热门剧目“跨界”拍电影
随着舞台作品的出圈,走出剧场、走上大银幕,成为它们拥抱更多观众的重要途径。2024年,《只此青绿》《新龙门客栈》都推出了电影作品,在全国各地的影院里与观众见面。
“因为剧场的座位有限,于是我们就想到通过电影的方式,将越剧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多观众。”越剧《新龙门客栈》艺术总监、制作人,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说出拍摄电影的初心。比起线下巡演对剧场条件、演员档期的要求,电影的放映门槛显然更低,可以让更多观众感受作品的魅力。
从呈现效果来看,《新龙门客栈》与《只此青绿》走向大银幕的方式并不相同。前者运用白描式的拍摄手法,通过镜头还原剧场效果;后者则让剧中人走出剧场,在青山绿水的具体情境中演绎《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尽管拍摄理念不同,它们都为舞台作品的电影改编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同在2024年,交响音乐会版《只此青绿》在京首演,演出后听到国乐爱好者的呼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表示,民乐版《只此青绿》的音乐创作也在进行中。“《只此青绿》诞生以来,推出过唱片、电影、音乐会这么多不同跨艺术门类的形式,都是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观演需求。”景小勇说,“跨艺术门类打造IP,靠的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不管做什么形式,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都坚持精品导向,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给观众带来审美体验。”
从作品到生活
打造IP延伸艺术生命力
当艺术作品走进生活,激活了文化消费的新热点。2022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把该团亮马桥团址的一间废弃门脸房打造翻新,推出“青绿空间”主题生活店,市民可以在青绿色的浪漫布景里喝一杯咖啡,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该团与域上和美集团合作的《只此青绿》文旅驻场演出也在推进中,目前在四川和江苏的选址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准备迎接“诗与远方”文旅融合的广阔舞台。
近几年间,《红楼梦》与知名咖啡、奶茶品牌联名,开设主题店,举办古风巡游等活动;《只此青绿》也曾与知名奶茶品牌联名,推出特调饮品。浓郁的艺术氛围融入日常消费,一场场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也让市民在生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
“《只此青绿》的成功可以复制。”景小勇充满信心,“‘青绿’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宝库,在这个国潮复兴的时代里,‘青绿’的成功也切中了时代的呼声、人民的呼声。”景小勇说,《只此青绿》已经从舞台走向了生活,让“青绿”这个大IP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是艺术国家队和文化企业的重要使命。
“打造舞台作品IP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文艺工作者可以从力所能及的角度入手,积极探索,从文创、衍生品开始立体开发,逐渐推出高品质的产品,这些产品背后将拥有可观的文化附加值。”孙佳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