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幡会的传承与发展
2025-02-07 10: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京西古幡会原名为“天人吉祥盛会”,又称“香道会”“神幡会”“天仙会”等,缘于明代“娘娘崇拜”习俗。

娘娘,指“天仙圣母碧霞洪德元君”,她被老百姓认为是人间的保护女神,朝拜娘娘则可保佑自己及家人吉祥如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卷三“弘仁桥”条中就曾提到:“有旗幢鼓金者,绣旗丹旐各百十……后建二丈皂旗,点七星,前建三丈绣幢,绣元君号。”幡会以送神、祭神为主要内容,经过请神、挂幡、踩街、接会、竖旗、号佛、祭祀、送神等步骤,歌颂幸福美好生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根据明代典籍记载,从明初到明末的二百多年间,幡旗之队列、乐曲之演奏十分繁盛。演奏使用的乐器有管子、唢呐、笙、云锣等,曲调丰富,古朴淳厚。一是幡、二是乐,既有旌旗招展,又有乐曲相伴,可谓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盛况空前。

2019年1月,海淀区民俗活动 中幡表演

这种古幡会是山村古庙会的产物,基本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古老的幡会也显示了京西的悠久历史和特有的民俗文化。如今古老的中幡会已从旧社会祭神活动转变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了。古幡会始于明朝,兴于清朝,至今已流传了几百年。“朝阳全盛中幡圣会”在妙峰山娘娘庙前所立的“中幡小记”碑文中记载:

清乾隆年间,京城有三官保者,率年轻子弟在地安门外关帝庙演练中幡,观者如潮。民国初年,河北王小辫演于京城各庙会,后传跤手名家宝善林,在京城久演不衰。一代跤师李宝如宗宝善林之风韵,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发展了中幡技艺,在京城广植桃李,传授中幡技艺,形成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传统。为弘扬民俗文化,创建朝阳全盛中幡圣会,连年朝顶进香,诚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在京西的众多古幡会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门头沟区千军台、庄户古幡会。庄户和千军台两村地处京西古道沿途,明永乐年间,其祖先随燕王扫北而来。从那时起,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千军台、庄户和板桥村都会举办幡会,三村各主办一天。清代中期后,板桥村退出,仅由庄户、千军台共同举办,现在已经传承了十几代人,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俗例,古幡盛会在正月十五下午两三点钟开始。主村的幡旗及行当要提前在村口恭候。客村的队列到达后,两村的会首,手持拨子旗(花会标志),在村口见面后要相互问候,会首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两村各自的幡旗和行当队列均站在后面静待,并把幡旗置于地面,以旗背面相对而放。

在幡会开始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点燃香烛,烧神纸,膜拜诸神像,同时还要“号佛”,也就是诵唱一些赞颂神佛的古歌,声调听起来有些委婉苍凉,诵唱时还有宗教经乐的伴奏。比如赞灵官的歌唱的是:

东岳泰山顶上,天仙圣母,圣母娘娘德驾前,有一位催赶钱粮的火君灵官。那老爷掌金鞭,驾火轮飞走乾坤。为其君——泰山真君,真君老爷德灵安,大慈大悲拿魔消灾。诞寿神位首列神。

仪式举行完毕后,客村的会首先燃放一支鞭炮,随后主村会首也同样点燃鞭炮一支回敬。双方会首齐声发令“响锣”,顿时四面大锣同时击响。锣声是幡会开始活动的信号,双方的幡旗全部擎起,此时鞭炮齐鸣,鼓乐齐奏,在轻烟升腾的气氛中,歌声沸天。与此同时,两村的全部幡旗高高举起,将幡转为面对面,再把两村的队伍合二为一,重新组成了一个整体队伍。随着文场的伴奏,中幡和幡旗中的会档开始表演,场面热烈奔放。整个表演队伍有如一条长龙,缓缓向前移动。在鞭炮齐鸣声中,幡旗高擎,依序前行,形成鼓乐齐鸣、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

幡会中的“举幡”表演,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擎幡”,这个动作的技巧要求很高,讲求手眼一致,快、准、稳,挂上幡旗的竹竿少说也有几十斤重,而且大幡招风,在擎幡行走的过程中还要有人从前后用粗绳子拽着保持平衡,这些精彩的举幡表演,都是村民练习了数年的结果。

据村里老人讲,幡会过去是摆会,按照惯例将两村的各会档有序排列,队伍长达一华里多,幡旗不能随便倒伏,使幡会队伍显示出它的雄姿与气势,场面十分壮观。幡会举行过程中,有几名壮士手持铜锤、铁锏在前面为幡会开道。据说,这些武器还是明代皇帝的御赐之物。后面紧跟着的是绣有灵官元帅幡旗的五虎少林会,轻歌曼舞的大秧歌,凶猛腾跃的狮子会,还有声乐悠软悦耳的吹奏古曲《柳红芽》,演奏古曲《过街仙》的吉祥吵子会,妙趣横生的小车会,组列队形的地秧歌,鼓乐喧天的锅子会等会档。

两村的中幡会活动于抗日战争时期被迫停止,从1980年开始恢复。1984年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天安门游行活动,1988年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现在仍每年坚持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走会,吸引了大批的民俗爱好者、学者前往考察,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盛开在京西山村之中,随着时间的洗礼而愈发美丽独特。

来源:《幡舞乾坤:老北京的民间绝活》

作者:勾超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