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古人称之为“元夕”,又称“元宵”。意思是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正月十五就是老百姓的一个重要节日。因为过这个节日要燃灯,所以正月十五又叫“灯节”。
元宵之夜张灯结彩是怎么来的?起源于何时?有的说源于道教,有的说源于佛教,还有的说源于汉朝平吕事件和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
源于道教说。道教信奉三官: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据说正月十五是上元天官生日,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生日,十月十五是下元水官生日。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元夕燃灯,是为天官庆祝生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源于佛教说。认为元夕燃灯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据说正月十五是佛教徒欢庆释迦牟尼降魔的节日,所以要点燃各种灯、烛以敬佛。东汉明帝刘庄,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出使天竺求佛取经。永平十年(公元67),蔡愔回来后向刘庄报告说,天竺每年正月十五僧俗云集观佛舍利并燃灯。刘庄于是降旨:长安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取消“金吾之禁”,咱们也在这一天“烧灯”。金吾,是负责京城警戒的官员。金吾之禁就是夜禁——天黑之后,没有特别允许百姓不许出门,否则被抓住就要治罪。取消金吾之禁,就是允许百姓晚上出门上街观灯。
源于平吕事件说。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刘氏的朝廷成了吕家的天下。吕后一死,执政大臣刘章与开国大臣周勃、陈平等联手,平定了吕氏之乱,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刘恒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每到这天,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
源于祭祀太一说。传说汉武帝时祭祀“太一神”,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天神贵者太一。”就是说,太一神是天神之中最为尊贵者。《史记·天官书》中的注释说,太一,天地之别名者。这么一说就把太一和天帝合而为一了。古代天子每年春秋要到郊外举行仪式,祭祀太一神。汉武帝时期,则把祭祀太一神的活动定在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形成了后来的元宵节。
元宵节真的是宗教的产物、源于佛、道么?恐怕未必。
人类的自然崇拜,要早于鬼神崇拜。太阳和月亮,都是古代人类自然崇拜的对象。元旦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既然要隆重地迎接新年的第一个日出,为什么不隆重地迎接新年的第一个圆月呢?夜晚来临之前,所有人都走出家门,聚在一起迎候月亮的出升。为驱除黑暗和寒冷,人们自然要燃起篝火、高擎火炬,这是多么自然而然又顺理成章的事!这种仪式应该早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道教出现在华夏后,为扩大影响、广收信徒,当然选一个百姓聚集的日子来宣扬佛法、道义,而正月十五的元夕最为理想不过。《帝京景物略》的作者说:僧人烧灯表佛是在晦日——腊月的最后一天,并非正月十五;“汉明因之,然腊月也”——汉明帝时期的燃灯表佛,也是在腊月。而元夕张灯,始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应一个外来和尚的请求——“胡人婆陀请燃千灯,帝御安福门纵观”。正是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利用和融入,这才使元宵节越发红火热闹起来的。
汉文帝在元宵节庆祝平吕胜利也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元宵节由此才诞生。
元宵节产生于祭祀太一神的说法理由更不充分。古人祭太一不在晚上。据《史记·封禅书》中说,有方士来对汉武帝说,太一是扶佐五帝的天神,古代太子每年春秋都要用太牢在东南郊祭祀太一神。汉武帝听信了方士的话,每三年一次,于十一月初一冬至这天昧爽(即黎明)时,亲到郊外祭拜太一。明明是“以望日祀太一”可见与月亮无干。——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说法,可以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