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和中国地质调查所在周口店的正式代理人杨钟健分别赴西北和晋陕考察。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裴文中负责,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裴文中时年24岁。
1929年12月2日16时许,裴文中将绳子系在腰上,由几名工人拽着绳子,坠到发掘现场的洞底,亲自参加发掘。
裴文中打着手电筒观察洞壁,离洞口不远,一个黑黑的圆圆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裴文中立即同工人们一起将洞口扩大,那个圆圆的黑黑的东西露出大半,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其余一半尚在坚硬的沙土中。这时天色已晚,洞中光线不足,点上蜡烛工作,还是没有挖出来。到了收工的时候,裴文中担心头骨放在发掘现场不安全,决定把头骨撬下来。裴文中知道这个方法可能有危险,但是时间不允许。果然,“北京人”头骨被这一撬震裂了。由破裂处,裴文中测到“北京人”头骨的厚度为10毫米以上,比现代人的头骨厚得多。裴文中还看清了“北京人”的脑面构造。“北京人”头骨的破裂,并未使后来的研究受到任何影响,经粘接后又成为一具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12月28日下午2点,中国地质学会特别会议在地质调查所隆重举行。会议由翁文灏主持,裴文中、杨钟健、德日进等就周口店发掘、新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与“北京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和周口店堆积等问题,先后在会议上作了报告,会议反应强烈。会后,中外报纸纷纷登载了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的消息。一时间,成为中外爆炸性新闻,震动了世界学术界。第一具头盖骨出土地点,被德日进和杨钟健列为周口店第1地点,俗称猿人洞。
自发现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后,陆续出土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6具,头骨残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颗,股骨7件,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1件,月骨1件,全部骨骼分属40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古人类学家发现,“北京人”还保留着许多猿的特征,他们是从古猿类进化到现代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北京人”已经制造使用工具。在周口店第1地点,共发掘出石器2万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的相同时期的任何遗址中,尚未发现在精致程度上堪与匹敌的同类石器。
“北京人”点亮了人类文明的火种。周口店开始发掘时,就不断发现用火的痕迹,后来陆续发现灰烬、炭块、烧过的骨头和石头。周口店遗址有的灰烬成堆,看出可以使火不向外蔓延,证明“北京人”已经有了控制管理火的能力。
“北京人”居住在天然洞穴中,用他们制造的简单原始工具采集植物果实、猎取动物为生。他们把猎物运到群居地,然后利用保存下来的火种,烤熟来吃。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在远古的蛮荒中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北京人”生活年代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前神秘消失为止。他们在周口店整整生存了5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