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工业建筑改造探索萌芽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世界上很多遗存的旧工业建筑被弃如敝履,却有人迷恋着这种高大而破败的建筑遗产所具有的独特美感。1967年,英国萨福克郡斯内普村将啤酒厂房改建成音乐厅,成为早期大规模改造的典范之作。21 世纪以来,随着当代艺术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老厂房变身艺术场馆。其中,由泰晤士河南岸的“河畔电站”改造而来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目前已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公共艺术空间之一。而如今,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也有一处有着六十余年记忆的工业基地,正在发生一场艺术“蝶变”。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吴家村路 57 号院,曾是 “京西八大厂”之一的北京重型电机厂所在地,这座始建于 1958年的工厂,曾为我国的电力事业立下赫赫功勋。如今漫步在园区里,龙门吊、火车头、钢锭、煤气罐等工业遗存依然散落在各个角落,随机进入一间厂房中,在烙印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同志:注意安全!”等字样的张贴画下,似乎依然能看到当时轰鸣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挥汗如雨建设国家的热烈场面。重美术馆馆长欧阳星第一次来到园区时,也深深地被这种工业图景所震撼。“厂房里斑驳的墙面,地上随处可见签了字的检查表、破损的旧手套和机器上的小零件等等,这一切细节让人不禁联想到在那个大工业时代,这里的热烈场景。但这种气质与美术馆截然不同,想把它改造成一座现代艺术空间,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迎接挑战的准备。”为了助力重机厂转型,欧阳星连同团队一起在园区里勘察许久,最终依据层高、结构、独立性等标准,在众多关停闲置已久的老旧厂房中选中了其中一栋,利用两年的时间筹建改造成目前这座现代化的重美术馆。
在筹建之始,欧阳星心里也曾犯嘀咕,因为他在研究了大量的在地资料后发现,无论周边的艺术从业者、现代艺术类空间数量,还是附近居民的反馈,周边区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似乎并没有浓厚的积淀,同类美术馆的缺失更是让他踌躇许久:“但后来有一句话点破了我,就是‘没有人做,我们才要做’,总要有人种下种子,艺术才能生长起来。”
当退休工人踏入美术馆
作为石景山区的第一座民营美术馆,重美术馆划分为三层,共六个主体空间,自 2023年4 月开馆以来已经举办大大小小的展览将近 20 个。
魏祥奇是重美术馆开馆展“时间的海”的策展人,在他看来,相对于国内一些民营美术馆偏爱的全明星阵容“豪华拼盘”而言,重美术馆的基因在于营造出一个开放、多元且复杂的当代艺术试验场:“我看到这座由始建于 1958 年的重工业厂房改造而来的美术馆时,就想到时间的概念,这与很多新建设的美术馆建筑差别比较大,重美术馆身上有一种可能连接时间的线索。
整个开馆展分为“即兴”“传统”“荒原”“抽象”“感觉”“拟像”六个版块,邀请和展出 37 位(组)艺术家创作的 50件作品,涵盖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影像、空间和互动艺术等多种形式。而在这四个月的展期中,在闻声而来的参观者之外,重美术馆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就是曾在重机厂从事火力发电设备制造几十年的退休职工和家属。
70 多岁的老李就是重机厂的职工之一,住在附近小区的他,对这里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早就听闻之前的单位要改造成美术馆,但直到走进大门,看到过去门口墙壁上悬挂的光荣榜已经被文创周边所取代,过去摆放机械车床的位置现在围满了欣赏艺术作品的人群时,老李才意识到旧时代的远去与新时代的到来,感慨不已。“还是时代在变革啊!”老李说,“当年大家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推着自行车来干活,现在大家开着小轿车来学习什么叫艺术。很庆幸重机厂能被重新利用起来,让我们有机会能接触新的文化,也让大家感受重机厂的历史。”
艺术界的“早 C 晚 A”
如何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一直是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们关心的话题,而在艺术萌芽生长阶段的石景山重机厂周边地带,找到解决方向显得更为紧迫。“我们希望呈现更多小而精的、更加鲜活的作品,把观众和当代艺术联结起来。”欧阳星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多推出新一代的艺术家,特别是那些已经显露出巨大潜力和独特性的年轻艺术家,在他们职业的关键阶段,能系统地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公众能更好地认识他们。”
秉持着这样的原则,重美术馆相继举办了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及群展,目前正在展出周栋的个展《野生现场》以及《纸上海洋》国际诗歌与版画展。同时,美术馆墙外的“早 C 晚 A”橱窗也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新艺术诞生基地——如今“早 C 晚 A”项目已经进入第七回,艺术家谢文蒂隔着前位艺术家的作品与橱窗相望,制造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形体物件,诞生了《太阳底下无新事》装置。当路过的访客或者生活在附近的民众走进这个“不打烊”的地点时,便在不经意间于日常生活中和“艺术”二字发生了碰撞,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也从而增加了一位宝贵的观众,以及另一种可能。
除此之外,重美术馆还推出了一系列名为“重力现场”的公教活动,从艺术家直播、对谈到泥塑工作坊、儿童参观创作等等,每个到访者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角落,感受时间的流转,享受文化的滋养。
当昔日的轰鸣声渐渐远去,留下的是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印记。从重机厂到重美术馆,从“功成身退”到“艺术新生”,在这片沃土上,总有值得期待的故事发生。
“纸上海洋”国际诗歌与版画展、周栋《野生现场》展览将持续至2月16日,展览详情、购票等信息请关注“重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本文选自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品时》新生活读物。
关于“品时”
在碎片化生活的洪流中,你还记得附近的声音吗?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便是“附近的消失”。人们好像变得不那么关心周遭的变化,丧失了对附近的感知,亦常常容易忘记自己与生长的这片土地的关系。
于是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选择回归最质朴的方式去传递“附近的声音”,去传达城市的精神、生活的温度。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刊物重构人与人、人与城的情感连结。我们期待,当你读完它之后,能有冲动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重拾旅行的意义。总之,无论你是否生活在石景山,希望《品时》能成为一位亲密的伙伴,帮助你认识石景山,更好地体验、“品味”来到石景山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