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16:51
临近元宵佳节,在内蒙古各地,人们沉浸在新春闹元宵的喜庆氛围中。2月9日上午,内蒙古博物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男女老幼汇聚一堂,画花灯、做灯饰、猜灯谜、吟诗词……人们在花灯制作和元宵佳节的诗词雅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元宵佳节的文化精髓。
“和孩子们一起做元宵花灯,感觉像是回到了童年时代,找到了童趣,感受了元宵诗词的风雅。”来自内蒙古老年大学的一位学员表示,虽然元宵节还有几天,但是“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华彩上元 灯映团圆”主题活动将内蒙古元宵节的氛围营造愈加浓烈。
在活动现场,文博志愿者介绍了中国花灯文化的历史。据介绍,花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内蒙古文博志愿者参与花灯制作(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2006年,花灯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传承。
如今,花灯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幸福、平安的祈愿。
随后,在灯饰的制作中,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将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文物蛇形盖彩绘陶罐、釉里红玉壶春瓶、玉猪龙、鹿角金步摇等元素装饰在花灯上,为花灯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而内蒙古博物院的志愿者吉祥物“骏骏”也为元宵文化主题活动增添了更多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