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16:59
“你们负责圈钱,我们负责跑路。”在预付式消费领域,“职业闭店人”是扰乱市场秩序的一大毒瘤。近日,《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多条新规堵住“职业闭店人”钻空子的可能,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的商家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群体,在教培、健身、美容美发等大量采用预付费模式的行业尤为突出。国家立法允许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明确破产清算程序,本为帮助经营者降低风险,提升市场代谢活力。然而,这些善意,成了“职业闭店人”谋取不义之财的工具。有的经营者甚至与“职业闭店人”唱双簧,开店目的就是卷款而逃。倘若此类事件一再上演,经营者都想着“资产个人化,债务公司化,风险社会化”,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诚信经营带来暴击。
整条“职业闭店”黑灰产业链,往往涉及消费者众多、资金数额较大、资金去向不清,按照一般的民事纠纷或是经济纠纷来处理,很难形成强大的监管力量,也削弱了执法力度。这个意义上,立法上有明确规定仅是开始,监管、执法也需同步跟上。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商家失信问题,还是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等手段,建设多模态社会信用体系,辅以司法机关对严重失信行为的刑事打击,方能打造出坚实的社会信用底层逻辑,让消费者拥有一个更加诚信、放心的消费环境。
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允许优胜劣汰,但决不容有人靠失信缺德发财。《办法》施行释放从严保护消费者权益、坚决维护健康有序市场秩序的强烈信号,期待经营者都能端正态度、看清红线,无论买卖成不成,仁义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