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金蝉脱壳?玩不转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2025-02-10 16:59 语音播报

锐评

“你们负责圈钱,我们负责跑路。”在预付式消费领域,“职业闭店人”是扰乱市场秩序的一大毒瘤。近日,《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多条新规堵住“职业闭店人”钻空子的可能,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的商家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群体,在教培、健身、美容美发等大量采用预付费模式的行业尤为突出。国家立法允许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明确破产清算程序,本为帮助经营者降低风险,提升市场代谢活力。然而,这些善意,成了“职业闭店人”谋取不义之财的工具。有的经营者甚至与“职业闭店人”唱双簧,开店目的就是卷款而逃。倘若此类事件一再上演,经营者都想着“资产个人化,债务公司化,风险社会化”,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诚信经营带来暴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道德经济、契约经济,任何违背市场伦理,践踏社会底线的行为都应被严厉打击。长期以来,“职业闭店人”问题之所以难管难查,一大原因是其恶意滥用企业变更法人的相关规定,让农村孤寡老人或其他以“背债”为业者来“接手”负债企业,实现法律责任的“金蝉脱壳”。而本次《办法》的一大亮点,就是赋予了行政机关相应权力,发现有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和行政处罚等行为时,可以对已经办理法人变更登记予以撤销,让原来的股东履行责任。同时,《办法》还规定,虚假登记的直接责任人,三年以内不能够再申请登记。一系列法律“组合拳”直戳痛点,必将有力震慑“职业闭店”背后的无良群体。

整条“职业闭店”黑灰产业链,往往涉及消费者众多、资金数额较大、资金去向不清,按照一般的民事纠纷或是经济纠纷来处理,很难形成强大的监管力量,也削弱了执法力度。这个意义上,立法上有明确规定仅是开始,监管、执法也需同步跟上。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商家失信问题,还是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等手段,建设多模态社会信用体系,辅以司法机关对严重失信行为的刑事打击,方能打造出坚实的社会信用底层逻辑,让消费者拥有一个更加诚信、放心的消费环境。

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允许优胜劣汰,但决不容有人靠失信缺德发财。《办法》施行释放从严保护消费者权益、坚决维护健康有序市场秩序的强烈信号,期待经营者都能端正态度、看清红线,无论买卖成不成,仁义都在。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