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赵翼的《簷曝杂记》中,记叙了清朝雍正年间翰林院编修王云锦的一段往事:
一年元旦,王云锦早朝后回到邸舍,和几个朋友一起斗纸牌消遣。玩儿了几局之后,忽然发现少了一张牌,怎么找也没有找到,无法再玩儿下去了。几天之后,王云锦上殿面君。雍正帝问他:王殿撰,元旦那天,你干什么来着?王云锦如实回答:跟几个朋友玩儿纸牌来着,后来丢了一张牌……雍正对他的诚实大加赞赏,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纸牌给他,说:“你看是这张不是?拿回去接着玩儿吧。”
王云锦是康熙四十五年的状元,在康熙和雍正两朝为官,逝世于1727年。这个故事,是王云锦的孙子王日杏对赵翼说的,看来确有其事。赵翼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当时逻察如此。”意思是雍正帝信息灵通、明察暗室。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个人视频号上讲述这个故事,并把和王殿撰一起打牌的说成是他的妻妾,把这个故事说成是雍正实施“特务专政”的例证——皇帝的眼线都深入到大臣家里去了,确实“细思极恐”。但这种讲法不对。
陈康祺(1840~1890)在他的《郎潜纪闻》中也复述了这个故事,但他把这件事看成是雍正皇帝整饬纪律、教育官员的一种宽严相济的手段。这种看法比较公允。这件事其实发生在朝廷严令禁止赌博的背景之下。雍正帝之所以能得到一张纸牌,无非是参与玩牌的朋友中有人藏了起来,然后作为证据向皇帝举报了。
康雍年间,官僚贵族、八旗子弟开始贪图享受、游荡饮博,不少八旗子弟因此破产。为了保住大清朝的群众基础,康熙帝不得不从国库中拿出数万两帑银为旗丁们还债赎地。康熙四十二年(1703)夏四月,玄烨训诫八旗子弟:“尔等能人人以孝悌为心、勤俭为事,则足仰慰朕心矣。倘不知爱惜,仍前游荡饮博,必以严法处之!”然而直到雍正朝,赌博之风也未刹住。雍正帝一上台就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禁赌措施:“凡赌博者,旗人鞭一百,民人责四十板,各枷号两月;开场窝赌及抽头之人,各枷号三月并杖一百。官员有犯,革职,枷责,不准折赎。”按照这个处罚标准,旗人将被削除旗籍,意味着不能再领取朝廷发放的钱粮而失去生活来源,这处罚不可谓不严厉。因为雍正皇帝认为,赌博危害甚大,能使百姓“荒弃本业,荡费家资,品行日即卑污,心术日趋贪诈。父习之则无以教子,主习之则无以制其奴。斗殴由此而生,争论由此而起,盗贼由此而多,匪类由此而聚。其人心风俗之害诚不可悉数。”(《清世宗实录》卷八十二)他特别降旨:设立乡正里长,不时劝谕查察,违者报官究治,初犯枷责,再犯徒,三犯流徙。三犯以后,斩。雍正四年(1726),他“再申严赌博马吊(即纸牌)之禁:纸牌骰子,严禁发卖。准输钱之人出首免罪,仍追回所输之银钱。汉军官员以马吊为解闷之具,大玷官箴。嗣后有此,揭参。”官箴,即做官的准则,这里可以理解为皇帝对官员的要求。雍正帝的意思是:官员不要说赌博,就是借打牌消遣也不行;发现了就要予以揭发、参劾。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才有了王云锦丢一张纸牌的故事。雍正皇帝虽没有对王殿撰加以惩处,但也达到了提醒、警告赌博官员的目的。
这个故事还可以说明:一个故事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不同的讲述方法表现着不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