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名单出炉!看看有你的学校和老师吗?
2025-02-11 08: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融媒体矩阵的“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首届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和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名单,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都有谁上榜了——

图片




1

首届北京学校体育教学

指导委员会名单




近日,北京市教委网站发布通知,宣布成立首届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首届教指委委员共63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6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4人、委员51人。教指委分为高校组和基教组,按照专业领域分为理论研究、教育教学、赛事活动三个方向。


一起来看名单↓↓

首届北京学校体育教学

指导委员会名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名单





2

北京4个案例入选

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近日,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正式公布。本次征集共收到案例申报2089个。经专家评审,主办方遴选出十大类别、每个类别各10个,共计100个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其中,北京有4个案例入选。


一起了解北京入选的4个案例↓↓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借力丰富家校社教育资源

构建“环学校教育圈”

北京市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推动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教育、妇联、文物等多部门,充分发挥市家庭工作联席会作用,相继出台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馆校合作等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家庭教育地方立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引领和保障。


北京全面普及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设,目前中小学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普及率达100%;持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组建由52名专家组成的家庭教育团队。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大宣传拉近家校、师生距离,引导家长更加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建设。


北京市借助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与服务,为中小学生构筑了广阔的实践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社会大课堂实践教育新地图。自2008年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汇聚全市1300余家社会资源单位,覆盖党史国情、身心健康、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资源体系。持续开展“七个一”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场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益学生达260余万人次。


二是构建高质量课内课后整体育人体系。印发《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指导学校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育人功能,开展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等形式丰富的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统筹利用周边社区、高校、文化场馆、农村田园、自然地理等城乡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构建“环学校教育圈”,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按照“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打造有高度、有精度、有温度的课后服务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实现课后服务“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关注实际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全面发展;坚持在完整的学校育人系统中定位课后服务,发挥课内课后两个时段不同的育人功能,对学校教育教学安排进行一体设计,促进课内课后有效衔接。同时,北京市强化政府支持保障,以课后服务“小切口”牵引学校治理水平提升。北京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部由财政予以保障,纳入中小学实践活动专项定额经费,不向学生收取费用,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绩效向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倾斜。


在资源统筹方面,北京市指导各区因地制宜,形成符合区情、校情的特色课后服务供给;依托学区、集团、共同体等平台,促进教育资源流动共享;充分发挥首都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场馆等方面优势,构建“环学校教育圈”。


为促进长效优质发展,北京市构建了“三个协同”机制。行政与教研部门相协同,强化课后服务专业支持;市教委建立区域课后服务专题推进协作体,搭建常态化交流展示平台;注重固化经验、挖掘典型,研制《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为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北京市课后服务由“托管看护”向“育人提质”转变,从“分散推进”到“系统深化”转变,提升了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

理论重塑与实践创新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清华附小持续探索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理论重塑与实践创新路径,以破解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


构建系统化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体系。清华附小从价值论角度,厘定了主题教学“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育人价值的文化根基。清华附小从本体论角度,廓清了“主题-学习主题-特定学习主题”关联概念连续体,为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构想落实到具体操作提供行动方略。


创建多样化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形态。清华附小坚持“儿童站立语文教育正中央”实践哲学,深化儿童立场、意义建构、深度思辨、资源整合的教与学实践理路。清华附小深化迭代“三个一”素养目标、“四动力”任务实施、“四个值”质量评价与“六步法”操作策略的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清华附小创新探索以学习主题引领的学习任务为基底的“教材单元学习任务”“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跨学科学习任务”“校本年度主题课程群”四种实践形态。


塑造专业化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教师队伍。清华附小建立主题教学“教-研-培-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师集体人格塑造。清华附小通过“价值塑造、路径统筹、激励相容、数智赋能”四轮驱动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推广模式升级,形成了可供全国一线教师参考、借鉴的系列成果。


人工智能课堂评价系统

助力教学循证改进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为破解因人工记录造成的记录内容不全、评价标准不一、主观经验局限等评价问题,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中关村第三小学近年建设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评价系统。该系统通过对课堂语音和影像的智能分析,详尽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从而为教师和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该系统助力课堂教学循证改进的具体过程为:首先,学校利用教室前后的双机位实时收集课堂中的客观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课堂诊断系统识别教学关键要素,如教师的讲授时间、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的组织管理、师生的互动频率、问题的思维含量等。其次,基于课堂教学数据的全面收集与综合分析,人工智能将给出一套课堂教学诊断报告,涵盖教师的教学设计执行度、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教师综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同时提供系列优化建议,为教师反思、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支持。最后,在人工智能诊断报告的提示下,教研团队会迅速聚焦问题,开展循证改进的研究。


在人工智能课堂诊断系统的助力下,中关村第三小学也逐渐梳理了一条教学循证改进的教研路径:最初的教学设计经过多轮次“人工智能诊断+教研团队改进”后,进入成熟教学案例库,固化研究成果。


一起来看名单↓↓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

创新案例名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名单


综合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徐靖程         终审丨张雪莲、李培 


作者: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