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庄村:600载大院唱响国风新韵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颉亚珍 长治日报记者 梁家秀

2025-02-11 14:23 语音播报


错落有致的瓦房,雕梁画栋的古院……迎着冬日暖阳,走进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岭乡崔家庄村,沿着村子主干道前行,四合楼院、侯家大院渐次映入眼帘,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一一呈现,欢声笑语不时从四面八方飘来。

远眺崔家庄,老院子与新房子共同传唱着和美乡村的时代芳华。司敏摄

被太行山环抱的崔家庄村,民居古建星罗棋布,民风民俗独特。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侯保军介绍,“我们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完好的是侯家大院。”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河南省侯家坡的兄弟三人搬迁至崔家庄,修建了侯家大院。侯家大院也叫魁盛院,由花院(前庭院)、柏树院、小庭院、西院、当中院等九个院落组成,共200余间房屋,呈棋盘式布局。院落大多为坐北朝南的一进或二进院,院内多为单檐硬山顶两层棚楼式建筑,一层满足日常生活起居,二层隔热储物。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朝向院内一侧设双扇板门、拱形木格窗。屋门门额、梁头设木雕雀替,砖砌拱券、墀头嵌精美砖雕。

青砖黛瓦、古韵悠悠的侯家大院。司敏摄

青砖黛瓦,古韵悠悠,古建散发着历史的陈香,沉淀着时光的厚重。如何让古建和传统村落永葆生机与活力呢?

壶关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给古村落‘生命’,还老院子‘尊严’,要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才能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

维护侯家大院基础设施,铺设园区绿道2000余米,推出“古文化游”项目,配套建设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旅游公厕等设施……近年来,崔家庄村创新“四维保护”模式,全力发展文旅融合产业,让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

砖砌拱券、墀头嵌精美砖雕,散发着历史的陈香。司敏摄

“凭借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侯家大院居民群资源,村里积极打造侯家大院旅游名片,走出一条生态、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侯保军说,在此基础上,盘活闲置院落,建设“崔家古墅”精品民宿,辐射带动乡村民宿经济发展,不断延伸“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传统村落因古建而出彩,也因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独特。

夜幕降临,国风灯笼亮起。璀璨夜色下,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排演火龙舞。舞龙者左右腾挪,配合着传统的步伐和姿势,把龙舞得千姿百态、流畅灵动。精湛的技艺、热烈的气氛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火龙舞场面宏大、节奏感强,我们准备在元宵节当天演出。”令侯保军欣喜的是,伴随着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梳理,火龙舞等文化遗产得以常态化展示。

古建“出圈”,文化发力。在保护好古村落的同时,崔家庄村深挖文化内涵,围绕侯家大院文化遗产,加强乡村产业和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新业态,传唱和美乡村的时代芳华,绘就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文化中国行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