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养生!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送您三款食疗方,请查收
2025-02-11 17: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阳气升发,万物萌动。《黄帝内经》指出春季肝气旺盛,需顺应自然,疏肝理气,避免情绪极端。立春养生三大核心为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温补阳气,以防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同时助阳气抵御初春余寒。中医饮食遵循“春夏养阳”,推荐辛甘发散、清淡柔润食材,忌酸涩收敛、油腻寒凉。为此,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的专家团队精心挑选了三款食疗佳方,旨在通过科学饮食,帮助大家顺应春季的自然规律,充分感受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一、韭菜合子:辛香醒阳,疏肝健脾

原料:韭菜200克、鸡蛋2枚、虾仁50克、豆芽50克、全麦面粉150克。

做法:韭菜切末,鸡蛋炒散,虾仁焯水切丁,豆芽焯水沥干;全麦面粉加温水揉成面团,醒发后擀成薄皮;馅料混合后加少许盐、香油调味,包入面皮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功效:

韭菜:性温味辛,归肝、胃、肾经。《本草纲目》称其“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被誉为“肝之菜”。其辛散之性可疏调肝气,温通阳气,化解初春寒湿。

豆芽:由种子生发而成,蕴含升发之气,与春气相应。《神农本草经疏》言其“能发越郁结,通畅三焦”,尤善清肝热、利湿浊。

虾仁:补肾阳、益精血,《随息居饮食谱》载其“通督壮阳”,与韭菜搭配可增强温补之效。

鸡蛋:《本草纲目》记载鸡蛋蛋清性寒、蛋黄性温,阴阳兼具,可平衡人体阴阳。立春时,鸡蛋富含营养,能补充正气,为阳气生发提供物质基础,顺应 “春夏养阳”原则。

养生逻辑:

初春人体阳气初升,易被残留的寒气压抑。韭菜的辛温与豆芽的生发之力协同,助肝气条达;虾仁补肾阳,填补冬令消耗;全麦面皮健脾益气,防止辛散过度伤脾。此方尤其适合常感疲倦、手脚冰冷、情绪低落者。注意阴虚火旺者减量食用。

二、山药红枣粥:甘淡平补,固护脾胃

原料:鲜山药100克、红枣6枚、粳米80克、茯苓15克、陈皮3克。

做法:山药去皮切块,红枣去核,茯苓、陈皮装入纱布袋;粳米洗净后与药袋同煮,水沸后加入山药、红枣,小火熬至粥稠;取出药袋,可加少量蜂蜜调味。

功效: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称“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其黏液质可滋阴润燥,缓和肝气过亢。

茯苓:味甘淡,性平,《本草衍义》谓其“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能渗湿健脾,化解春季地气上升带来的湿困。

陈皮:辛香微苦,理气化痰,《本草备要》言其“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可防山药、红枣滋腻碍胃。

红枣:性温味甘,入脾、胃、心经。立春遵循 “减酸增甘”,红枣甘味缓肝,在山药红枣粥里,和其他食材协同固护脾胃,改善脾胃虚弱症状,增强正气。

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立春时其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在粥中作载体,与其他食材配合,强化健脾功效,促进营养运化,助力阳气生发。

养生逻辑:

肝木克脾土是春季常见病机。山药甘平入脾,补而不燥;茯苓淡渗利湿,助脾运化;陈皮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此粥通过“培土荣木”(健脾胃以养肝)的思维,调和肝脾,特别适合消化不良、大便溏稀、晨起痰多者。

三、萝卜鲫鱼汤:消导化痰,平衡寒热

原料:白萝卜300克、鲫鱼1条(约400克)、生姜5片、葱白2根、胡椒粉适量。

做法:鲫鱼煎至两面微黄,萝卜切丝;锅中加清水煮沸,放入鱼、萝卜、姜片,小火炖40分钟;加葱白、胡椒粉、盐调味,去鱼骨后饮汤食肉。

功效:

白萝卜:性凉味辛甘,《食疗本草》载其“利五脏,轻身益气”,辛能行气,凉可清热,消食化痰之力显著。

鲫鱼:性平味甘,《医林纂要》称其“和胃实肠,通阴利水”,富含优质蛋白,补虚而不助痰湿。

生姜、葱白:辛温解表,既能中和萝卜的寒性,又可发散初春风寒之邪。

养生逻辑:

春节后饮食多肥甘厚味,易生痰湿积滞。萝卜消积导滞,鲫鱼健脾利水,生姜、葱白辛散透邪,全方遵循“通补兼施”原则——通积滞、化痰湿,同时补益脾胃。适合舌苔厚腻、脘腹胀满、咳嗽痰多者,亦是预防春季流感的上佳汤饮。

三款食疗方,简单易做,效果显著,让您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轻松疏肝健脾,温补阳气,迎接一个健康、活力的春天!

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名医推荐

来源:国医中心

作者:张为民、李怡文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作者:

应急总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