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正月十五,不由得想起了那首歌中唱的:“正月个里,正月正。正月那个十五挂上红灯。红灯,那个挂在大门外……”于是,脑海里立刻呈现出一幅画面:远处光秃秃的山坡上,一个孤零零的院落门首挂着一盏红灯。在熹微的晨光中,那红色的灯光格外醒目,相隔很远都能看到。这个画面是半个多世纪前,我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上看到的。那时,列车已经过了山西阳高,驶进了内蒙古境内。从那时起我便相信:正月十五,家家门口都要挂一盏红灯的,无论贫富。
其实不止是大西北。明清时,元夕的北京城,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有灯。富庶之家从正月十三日起,用一百零八个小灯盏,摆放在井台、灶台、门户、砧石等处,名曰“散灯”。天一黑就点亮,连点四个晚上。小康人家舍不得那么多灯油,也要点一个晚上。家境贫困无力点许多盏灯的,就在院子里点上一盏,美其名曰:“天灯”,那意思大概是一盏也能照亮整个天幕的吧。待夜幕降临之后,北京城里到处是点点灯光,密集处如萤虫聚会,稀疏处如黎明时天上星辰。明朝的张居正有诗记其盛说:“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好一个“燕京女儿踏月行”。原来,一盏盏红灯,不仅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希望,也象征着自由和爱情呢。这可不是牵强附会,还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为证:“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上半阙写的是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下半阙写的是人物的活动。辛词人很懂得:有景无人,那叫“空镜头”。你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笑着出门了。和那些已婚妇女结伙“走百病”“摸门钉”不同,她是去寻找爱人的。不知她在人群中寻找了多久,正失望时,一回头:找到了,原来他在灯光昏暗处等着她呢!多么美好的时刻呀。要知道,一年之中,只有元夕才取消了夜禁,青年男女才有机会出来走走、才有机会见个面说说悄悄话的。如此说来,上元之夜,也是难得的自由之夜呢。人若没有自由,哪能得到宝贵的爱情?
“正月个里,正月正,正月那个十五挂上红灯。”这首歌唱的并不是上元之夜的热闹场面,而是对美好爱情的期盼。您看接下来的歌词:“红灯,那个挂在大门外,单等我那五哥哥他上工来。”哦,原来在大门外挂上红灯,是在召唤爱情。这个财主家的千金小姐,跨越了贫富贵贱造成的鸿沟,爱上了来她家放羊的长工。这可太浪漫了!在讲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年代,在政治家眼中的现实里,这是绝不可能的。贾府家的焦大,怎么可能爱上林妹妹呢?然而,越是难以得到的,往往就越珍贵,就越值得人们向往,不是吗?所以,在浪漫主义的维度里,一切皆有可能。天上的七仙女,不就爱上了卖身葬父的董永了吗?坐在船头享乐的阔小姐,不是也爱上了赤身裸体拉纤的穷纤夫了吗?那财主的女儿,怎么就不能爱上来她家放羊的羊倌儿呢?不信,您听听她唱的:“哎呦,那个哎呦,那个哎呦哎嗨呦!有朝那个一日,哎来哎嗨天睁眼,我来与我那五哥把婚完!”他们之间的爱情,跟《泰坦尼克》中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的爱情一样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