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北京地名里的“蛇”
北京日报 | 作者 户力平

2025-02-13 14:54 语音播报

古都

2025年是农历乙巳年,汉代王充《论衡》曰“巳,火也,其禽蛇也”,十二生肖中的“蛇”对应着十二地支中的“巳”,故为“蛇年”。

蛇在十二生肖里排在第六位,或许是因其形态常使人愕然,又因排在龙的后面,所以北京人多俗称其为“小龙”。在北京地名中,以“蛇”而称的也有几处。

以蛇而称的村落

龟蛇汇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南旱河西侧,清代这里为大面积沼泽,水草丰富,草丛中经常出现一种小花蛇和一种小乌龟。据1934年“宛平布衣”吴质生所著《香山名胜录》“万安公墓”记载:“这地方叫龟蛇汇,因有积水潭,时产金纹丹睛龟和黑质红章之蛇,体皆清秀,性也灵驯,因以为瑞。乾隆闻之,前往验看,信然。钦天监谓:山川灵气所钟,故产此灵物,因此划为禁地。”清末沼泽逐渐消失,在此看守皇家禁地的人们便以农耕为生,人数也由最初的几个人,繁衍为几十人,逐渐形成一个小村落,因村落之西有万安山,故得名万安里。1930年在其北侧建成万安公墓,而“龟蛇汇”之名被逐渐淡忘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万安里属四季青公社门头村大队所辖,以种植蔬菜和粮食为主,而今村落已拆除,建成绿地。

白蛇洼位于海淀区北部上庄镇,曾名白索洼,后音转成白水洼。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白水洼曾以传说白蛇闹水名白蛇洼。该村北临西闸村,南临东小营,西临辛力屯,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为南北走向。这一带地势低洼,以前多泉眼。相传有一年遇大旱,百日无雨,泉竭地裂,眼看着地里的庄稼要枯死了,于是有白蛇到此“闹水”,搭救乡邻。为感谢白蛇“闹水”之恩,当地将村落称为“白蛇洼”,后谐音“白水洼”。清康熙年间《昌平州志》有“白水洼二十二里”的记载。明清时此地属昌平州,民国时属昌平县,1958年划入海淀区。

白蛇村位于昌平区南部偏东,今称百善村。据《百善村史话》载:百善村东临阿苏卫,东南临小坨村,西北临东沙屯,北临狮子营。明初设立军屯,先称白石屯,后称白石村,均以村西白石山得名。明隆庆《昌平州志》称:“白石山,州治东三十里,山上有石洁白故名。”清称白石村,后称白蛇村,以村西南白蛇山多白蛇取名。该村曾有普济寺,其脊瓦凹面上有“京都顺天府昌平州东南白蛇村,普济寺不知出于何代建立,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的记载。清代该村西山出青蛇,名青蛇山,南山出白蛇,名白蛇山。因白蛇山离村子较近,故将村子俗称白蛇村。传说白蛇山上有一条修炼了五百年的蛇精,已通人性,经常变成一位郎中到山下的村子里广施“蛇丹散”,为穷苦乡亲医治疾病。1915年,京兆尹(民国初期京师最高行政长官)王达主持修建京兆马路,从白蛇村穿过。该村会首(村长)对修路予以支持,除了不要官家下拨的占地费外,还派村民帮助担土、砸石修路。王达对村民的善举大为赞赏,专程来到白蛇村,亲笔题写“热心公益”匾额送给村里,还建议将白蛇村改为百善村,以褒扬村民的淳朴、良善,自此白蛇村改称百善村。1953年设百善乡,今为百善镇。

以蛇而称的山岭

青蛇岭位于怀柔区南部雁栖镇,《北京市怀柔县地名志》称:“青蛇岭清末成村,因村旁有青色岩石,宽约一米,顺山而下,形似蛇,故名。”而《怀柔史话》则称:“当地盛传,古有蛇神在此幻化为青石,村人视其为吉祥之物,以镇村宅,村名由此而得。”该村地处雁栖河东岸台地上,海拔244米,聚落呈带状,20世纪九十年代初只有8户人家,因离主村较远,村民生活及交通极为不便,从1982年起至1984年全部迁往石片村,而今只留下“青蛇岭”这个老地名。

蛐蛇梁位于密云区北部冯家峪镇,《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载:蛐蛇梁西、北两侧与怀柔县接壤,东南距万车沟0.8公里,地处南北向山沟里,村址地面高程在552米左右,聚落呈长方形。由于该地土壤为黄色渣土,每到阴雨天多有蚯蚓出现,因其形似小蛇,曲曲蠕动,被俗称为蛐蛇、曲蟮或地龙,地名由此而得。这里属深山区,20世纪九十年代初只有19户人家,均为汉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因山高沟深,交通不便,而今村民已搬离该村,尚有旧址可寻。

蟒蛇山位于昌平区十三陵水库东侧,今称蟒山,属军都山南麓侵蚀低山,海拔643米。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绵亘舒长,如蟒之伏居”。《昌平地名掌故》载:蟒山之得名一说元末山上有一条巨大蟒蛇,时隐时现,俗称蟒蛇山。二说其山势起伏如蟒蛇,故名。据传明永乐年间在昌平修建皇陵时,为附会“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灵”风水布局,将皇陵东侧的蟒蛇山视为“左龙”,将皇陵西侧的虎峪视为“右虎”。因太祖朱元璋属龙,而蛇有“小龙”之说,为避讳“蛇”字,故将蟒蛇山改称蟒山。其山势和缓,岭脊向东南延伸数公里,伸入到山前平原之上,林木茂盛,环境幽雅,今为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响蛇岭位于门头沟区西部山区,是黄草梁上的一道山岭,海拔1500多米,山脊连绵数里,远望如长蛇蜿蜒于山岭之上,每至冬季,西北风呼啸而来时,山峰发出阵阵响声,故此得名。《京西风物说故》称:“响蛇岭之名由来久矣,黄草梁之高岭,形似蛇,临风而鸣,山中之绝景也。”

金蛇岭位于密云区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明洪武年间大将徐达在此主持修建长城。《北京长城掌故》记有“神蛇助力修长城”的传说。因这一带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九道弯,建筑材料难以运送到山上,工期迟迟完不成。正当人们焦急万分之时,忽见山脊上闪出一道道金光,但见一条金蛇从山脊蜿蜒而过,转眼间连绵几里的长城就建成了。为感谢金蛇的相助,工匠们便将这段长城称为金蛇岭长城,后称金山岭长城。

蛇梁子位于房山区与门头沟区交界的百花山上,是一条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脊绵延数里,形似蛇状的山梁,海拔约1500米。《百花山传说故事》记载:传说百花山南麓有一古刹,名玉佛寺,寺中老方丈在山上打坐时,经常看见一条赤练金蛇从山脊驰过,金光闪闪,多有祥兆。日久天长,这连绵的山脊便成了蛇状,故称蛇梁子。

银蛇谷位于延庆区北部与河北省赤城县交界处,曾是白河上游的一条支流,长约十里,后因水源干枯而成干沟,又因山势较高,天气寒冷,冬季积雪时间较长,自北向南绵延数里如银蛇一般,故名银蛇谷。这里山高沟深,时有驴友涉足。

以蛇而称的河流

蛇鱼川位于密云区西北部石城镇,为白河上游支流,地处燕山山脉云蒙山下。《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称:“蛇鱼川发源于石城乡北端山神庙一带,屈曲东南流,经转山子、西湾子等村,于赶河厂东北入密云水库(旧入白河),中段穿过长城关口,长13.4公里,流域面积27.3平方公里,河道宽10至40米,因河中盛产鳝鱼,状如蛇而得名。”鳝鱼俗称黄鳝,因体形像蛇,也被称为蛇鱼,大者长二三尺,多游弋于水边泥洞和石缝里。蛇鱼川流域为深山区,属典型的石质山地,为泥石流易发区,历史上发生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缓洪抗灾效能得到整体提升。

水蛇沟位于昌平区南口镇,今称水沟,最初是发源于黑山坨东麓的一条山沟,只有汛期才有流水。只要沟内有水流淌,水中便有一种长约三四寸的黑色小蛇游动,由此被称为水蛇沟。1977年,借助这条山沟的沟口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初称水蛇沟水库,竣工后定名水沟水库。

蛇水湾位于平谷区东部,最初是黄松峪水库下游的一条小河。这一带地势低洼,泉水久涌成泊,南流成溪,回转如长蛇,俗称蛇水湾。1969年春季,黄松峪水库始建,对下游河道进行治理改造,1970年11月将蛇水湾加宽、衬砌6.6公里,1971年10月竣工,更名为黄松峪水库东干渠。


编辑:刘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