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4 09:42
新刷的蓝色墙围,重铺的红色地胶,装饰的红灯笼和彩带……走进丰台区三环新城6号院地下二层的乒乓球活动室,面目一新的空间内,回荡着球友们“乒乒乓乓”激烈比拼的声音。
从2009年的2张乒乓球台,到如今的8间乒乓球活动室、206名在册会员,这个大社区里“小球”活动站,经历了15年的发展变化。在居民自治自管力量的主导和影响下,一股健康文明新风尚在邻里间蔚然成风。
居民建议 社区支持 乒乓球活动室简陋“开张”
“现在的活动站,可是许多居民离不开的‘家’,大家每天都盼着来这里打打球、聊聊天,乐呵着呢。”三环新城乒乓球活动站站长李凌,说起这个自己一手操持起的组织,言语间满是自豪。
三环新城是个有着近3万人的大社区,虽然周边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但偌大的社区内,却唯独没有一个适合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这让居民,尤其是有大把空闲时间的老年人很是苦恼。“能不能买2张乒乓球案子,让大家伙凑在一起锻炼下身体?”2009年,乘着新居委会成立的东风,几位乒乓球爱好者向社区提出请求。没想到,不出两周,社区就把新案子买来了。
可问题接踵而至:乒乓球案子该放在哪儿?通过一段时间的左寻右找,大家发现社区6号院地下二层的防空地下室有空闲房间。为了满足居民强烈的活动需求,社区便与物业协商,很快,物业就同意将地下室给大家使用。
“一打开门,不夸张地说,那尘土得有1厘米厚。”李凌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打开活动室大门的场景。出于心急,第二天,李凌便带领几位热心居民跟社工一起,随便找了几样工具就干了起来。扫完灰尘、装上电灯、放上新的乒乓球案子,大家期盼已久的“乒乓球活动室”总算是简陋地“开了张”。
多方支援 “巧匠”动手 活动站硬件步步提升
从一开始几个人的松散乒乓球队,到2011年,成立社区的乒乓球协会,有了会章和制度,发展了会员;再到2022年由丰台区乒协认定、升级为“丰台区乒协三环新城活动站”,在多方支援和居民的自治自管下,三环新城的乒乓球组织一点点地发展着。
“活动室里的硬件,有街道社区的支持,更多是大家东拼西凑弄来的,原则就是小事不给社区添麻烦。”副站长刁子谦细数着活动室内的设施,“这张新案子,是老程从朋友那弄来的,练习室的接球网,是老汤义务提供的……”活动室内的桌椅,既有居民从家拿来的“闲置”,也有大家从各处淘的“二手”。
刁子谦还带领几位“多面手”居民成立了一支小工程队,活动室内大大小小的手工活,都一手包办。寻找废弃木料,在活动站里建出了一间专供管理的监控室;将不能用的旧球案从中间劈半,做成活动室之间的挡板和衣架;从迁走的附近运动馆里搬来的地胶,也是由工程队一点点铺好的;有次活动室进了污水,大家二话没说,扫完水之后,又自己买地漆,重刷了地面……
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和环境逐步提升,在居民的口口相传下,三环新城乒乓球活动站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周边社区的居民慕名前来,要求加入。
骨干带头 自治自管 “小球”带动健康文明成新风
但人数一多,人员一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文明现象。“曾经一段时间,我们自己带来的乒乓球网,打完都得收走,不然放在这儿,第二天准会不见了。”副站长王洪林回忆道,即使早早在墙上贴了“禁止吸烟”的提醒,但就是有人不自觉,让这个本来是供大家锻炼身体的场所里,经常烟雾缭绕,乱扔的烟头、喝完的矿泉水瓶、擦汗的纸巾也是随处可见。
人员管理得正规起来。于是,活动站在之前居民管理队伍的基础上,又吸纳了甘愿奉献的热心居民,组成更规范的15人自治队伍。有人负责卫生秩序、有人负责设备安全、有人负责掌管财务、有人负责日常监督提醒。
“但居民之间相互管起来可真不容易。”王洪林说,于是,一开始,大家就以身作则,几位六七十岁的居民带头干,从家里拿来扫帚、抹布,每天义务打扫卫生;打完球也会随手带走垃圾、随手关灯;每年年末,活动站还会组织总结会,表彰优秀会员的奉献精神……这一点一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感化着其他居民。
“现在,再也没人好意思在这儿吸烟,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几乎不见了,随手关灯更是成了大家的习惯。”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让大家都感触颇深。不仅如此,邻里关系也在逐步贴近。原来见面不打招呼的陌生邻居,现在成了每日约球的“球搭子”;老年人体谅年轻人,会选在年轻人上班的白天打球,把晚上的球案空出来,让年轻球友活动……
组织越来越规范,社区里的乒乓球运动开展得也越来越红火。不仅每年举办多次乒乓球比赛,大家还走出社区,与社会单位开展友谊交流;这两年,活动站还举办了多期培训班,由站内的乒乓球高手,免费为感兴趣的初学者提供培训,吸引了不少孩子的参与……全民健身的氛围也在社区里蔓延开来。
“希望未来能把活动站办成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思想素质的好场所,建设成全民健身的文明活动站!”看着自己倾注了十多年心血的组织越来越好,今年已经80岁的李凌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