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古村 贾岛故里
2025-02-14 20:1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大次洛村与云盖寺】

大次洛村,为西汉古村,村域有大面积汉代墓葬,出土一尊汉代石虎,见证了大次洛村的古老。

村中有云盖寺,据清人李咸一所著《大椿庵随笔》,云盖寺始建于西晋太康十年(289),至2025年整整1736周年。今云盖寺尚存明弘治九年(1495)云盖禅寺石刻匾额。现存云盖寺佛殿仍保留着唐式建筑风格,寺内曾发现唐代细绳纹砖。

大次洛村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故里。贾岛,自幼在云盖寺出家,在大次洛村度过青壮年时期。

明嘉靖三年(1524)《顺天府涿州房山县贤侯乡赵家庄里大次乐重修古刹云盖寺碑记》: “夫断碑之有曰:‘其云盖寺之设也,乃贾岛修习之处,师家乐道之居。’”民国十七年(1928)《房山县志》卷六人物:“贾岛,唐人,字浪仙,初祝发云盖寺,从浮屠。”

云盖寺前天王殿,奉四大天王,左右有钟鼓楼,正殿三间,为释迦殿,东、西殿为伽蓝、祖师二殿,后殿为观音殿。东、西配殿为禅堂。

今仅存后殿,几经改建。

【大次洛先贤贾岛】

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与孟郊齐名,素有“郊寒岛瘦”之称。关于贾岛原籍的记载,初见于《新唐书·韩愈传》:“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唐代范阳,包括房山一带。贾岛故里,就是今房山区石楼镇大次洛村。

民国十七年(1928)《房山县》卷二·地理·物产:“栗,唐时范阳以为土贡,房山旧属范阳,为产栗之区”。

元后至元三年(1337)《元故房山贾君墓碣铭并序》: “岛墓今在县境,君岂其苗裔耶?”这是元国子祭酒苏天爵为抱玉里(今房山区张坊镇北白带村)人贾和撰写的墓碑。故知元代时,房山县就有贾岛墓。这是迄今,关于房山二站贾岛墓最早的记载。

自古以来,房山人就把贾岛作为乡贤奉祀。民国十七年(1928)《房山县志》人物·贤达一门第一个录载的就是贾岛。有文字记载,明清两代都曾为贾岛立祠设祭。明永乐十年(1412),邑人致仕锦衣百户、镇国将军李祥创建了房山南郭贾公祠。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房山知县曹俊又在房山乡贤名宦祠中为贾岛立龛。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罗在公又在房山二站贾岛墓南侧创建了房山二站贾公祠。顺叙一事,清顺治初年,户部圈地时顾念贾岛是房山乡贤,特留祀地五十五亩,后来归属了二站贾公祠。

【安岳青山葬诗魂】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生,2025年是贾岛诞辰1246周年。贾岛是幽州范阳县人。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自幼在大次洛村云盖寺出家,法号无本。后来在贾岛峪内的无相寺修隐。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三十二岁的贾岛告别了故里的禅居生活,千里跋涉,来到了唐王朝的东都洛阳拜访孟郊未果,于是到河北地区游历。是年冬,贾岛来到国都长安,投拜张籍。翌年春,自长安再赴洛阳。在洛阳,贾岛结识了堪称一生知己的关键人物韩愈,从而留下“推敲”佳话。与韩愈结为布衣之交,后来韩愈又劝他还俗应举。在洛阳,贾岛还如愿以偿,有机会与孟郊相识。同年十一月,贾岛自洛阳返回幽州范阳的故乡大次洛。

元和七年(812)秋,贾岛再次离别故里,远赴长安,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贾岛屡次参加科考,但以落第而告终。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冬,五十九岁的贾岛在接近花甲之年,做到了一名偏远地区的县佐——长江县主簿。开成五年(840)九月,升任普州司仓参军。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七月二十八日,贾岛卒于任所,终年六十五岁。会昌四年(844,安葬于安岳县移风乡之南岗。

【中晚唐诗坛说瘦诗】

贾岛是唐代中晚诗坛上一位活跃的人物。当时长安和洛阳聚集着一批著名的诗人,这些人与贾岛过从甚密,诗歌唱和,成为中晚诗坛的一道盛景。尤其是作为诗坛领袖的韩愈,对贾岛倍加欣赏,极力为其鼓吹,其《送无本法师归范阳》一诗赞道:“无本于为文,身大不及胆。吾尝示之难,勇往无不敢。”韩愈叹贾岛为诗的大胆笔触,表示自愧不如。其赠贾岛诗更赞道:“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声断绝,再生贾岛向人间。”

贾岛以苦吟著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评到唐代中晚诗坛,有“郊寒岛瘦”语,用“瘦”字概括贾岛诗风。由此,“郊寒岛瘦”为诗论家所沿用。

贾岛的诗中也有慷慨激越之作,诸如《代将》、《剑客》、《边将》等篇。其《边将》诗境风骨凛凛,豪气冲天。只可惜贾岛有此壮志而无此机遇,致使他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贾岛以五律诗见长,其中不少佳句如“秋风生谓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为古今传诵。他和张籍影响到晚唐,成为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贾岛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张籍。晚唐五代诗人大都以贾岛为宗,晚唐诗人李洞,宋代的永嘉四灵、江湖派也竭力仿效贾岛的诗体。其影响所及,直至明末竟陵派、清末同光体。

贾岛有《长江集》存世,辑诗379首;《全唐诗》则收录贾岛诗歌401首。


作者:

亦武古今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