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的《翡冷翠上河图》!一幅意大利版繁华城居图
北京日报 | 作者 赖建诚

2025-02-14 23:01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工匠、商人与银行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经济》 理查德·A戈德思韦特 著 吕吉尔 译 格致出版社

2011年7月,我在《伦敦时报书评》看到戈德思韦特的《工匠、商人与银行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经济》,马上找来逐页逐句详读。基于我对美第奇银行文献的理解,我感到这本也是经典:德鲁弗的《美第奇银行的兴衰》,是从百年账簿重构国际金融网络,是从微观证据建构大历史。相对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经济》是作者在长期耕耘此领域、拥有诸多国际认可的相关著作后,汇整的集大成收山之作,从宏观的历史舞台,俯瞰佛罗伦萨14至16世纪间的发展史。

以下转谈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以及本书的结构与特点。作者的主要学术资源有两项:一是此城内宝贵的厚实手稿档案,二是各种语文的丰富研究成果,加上各种中世纪研究的期刊。他的成名作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建造》(The Building of Renaissance Florence,1980)。

戈德思韦特对佛罗伦萨的见解有两点:(1)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经济并未陷入危机;(2)正因财富不均,才能把余裕资金转移到艺术与建筑,提升了技艺阶层(雕刻师、音乐家、建筑师、画家)的收入,从而把高成就的杰作扩散到各地区,甚至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这种论点称为“涓滴下渗理论”:由上向下渗透,把财富转化为文化艺术资产的过程,是一种涓滴效应(或滴漏效应、利益均沾论)。原意是:若能给富人和企业减税,就会有助于财富流入各行各业,时间久了会润沾贫困阶层。

今日去佛罗伦萨参观,仍会惊慑于这些建筑与艺术品的卓绝成就,也能感受到这是500年前透过多少财富才能凝聚的成果,甚至以今日的才华技术都难以超越。

本书在绪论之后是上篇(第1—3章),基调是把洛佩斯的名著《中世纪的商 业 革 命》(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of the Middle Ages,1971),做更完善的解说,增添新见解与证据。把13—16世纪间,此城的重要发展面向(国际贸易、金融网络的建立与扩展),做了历史舞台全景的结构性解说。下篇(第4—7章)是专题深入:佛罗伦萨的主要行业与代表人物,包括毛织、丝绸、工匠、工会、地方性金融机构、政府组织、制度的策略与作为,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状况。之后是全书结语:对这500年间的兴衰起落,综合内外因素,写了一份大时代的诊断书。

本书的核心主轴是经济史,优点是从诸多面向(文化、社会、政治)来理解这项主题。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作者大致划分了三大时段:

从商业革命的萌芽期到1250年左右:佛罗伦萨如何在11—13世纪间逐渐浮上台面?如何从地域性的经济,运用刚起步的纺织业,向外发展开创局面?

佛罗伦萨兴起后,成为欧洲与地中海域的核心城市(1250—1348):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国际贸易网络与国际金融网络,如何相伴扩张,把业务向西北延伸到英格兰,向西南深入到地中海东岸?

1350—1600年的黄金时代:黑死病(1346—1353年)之后到15世纪末之间,佛罗伦萨发展出新型的国际金融网络(美第奇家族是其中之一),贸易、产业、金融相互拉抬,一飞冲天。

全书尾声是悲伤的衰落诊断书,这也是经济重心从地中海海域转向大西洋、转向北海、转向西北欧的必然结果。有起必有落,物换星移,时移世易。本书用佛罗伦萨这个明星城市,鲜活地衬托出文艺复兴时期地中海海域闪亮的全盛时期,描绘了各阶段的精彩内容,点出经济中心必然随着时代变迁而移转的宿命。

佛罗伦萨是个绚丽的舞台,14—16世纪间各路豪杰在此大展身手。我们需要技艺高超的画师,像北宋的张择端一样,气定神闲地长期观察京城汴梁(开封),用长约5.29米、高约0.25米的大幅,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法,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物,纳入既统一又变化多端的画卷中。

若请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或拉斐尔,精心画出《翡冷翠上河图》(阿尔诺河两岸的景色与人物),必是中西对映的妙作。两者的核心讯息相同:盛世繁华城居图。而本书就是文字版的《翡冷翠上河图》。

(作者为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教授)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