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远邦》:英国使团视觉里的清朝印象
北京晚报 | 作者 禾刀

2025-02-14 23:15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凝视远邦: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视觉文化》陈姗姗 著 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次始于希望、终于失望的重大外交事件。

1793年,受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带着上百人的庞大使团,以祝贺乾隆83岁寿辰名义访华。作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里有科学家、医生、作家、画家等多种专业群体。相较于那些从“跪拜”乾隆争议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专著,《凝视远邦: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视觉文化》一书另辟蹊径,以事件亲历者对于互赠礼品、外交仪式、山川地貌、城乡住民、科技文化等要素的观察和描绘,尽可能还原本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13世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掀起了欧洲人对远隔万水千山的东方神秘大国的无限憧憬。虽然丝绸之路早已成为欧洲与东亚的商贸纽带,但限于距离遥远、一路凶险,特别是传统运输模式低效等重重因素制约,这样的交往实际上受极小范围和极大成本的双重掣肘。15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科学技术水平实现新的飞跃,航海优势逐渐显现。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了欧洲通往东南亚的香料之路,终为欧洲进一步通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戛尔尼使团抵达中国前,葡萄牙、荷兰等国均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打开通往中国的海上商路。此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已在欧洲收割大量口碑。18世纪,欧洲宫廷更是刮起了中国风。马戛尔尼使团的这次出访活动,为欧洲全面深入了解东方神秘国度提供了契机。正因如此,此次使团中马戛尔尼、亚历山大、斯当东、巴罗等人留下的图像文字,形成的结论成为塑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看法的关键因素。实际上,使团成员的“结论”还成为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出访过程中曾令乾隆皇帝颇有好感的小斯当东,46年后力推对大清发动鸦片战争。

本书引用的大量图像文字表明,马戛尔尼使团的这次观察,既聚焦了与清廷高层接触的全过程,还以较多精力关注了经济、生活、传统,以及军队等多方面的情况,许多图像文字还运用了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学科概念。与清廷的这次接触,不仅在跪拜乾隆礼仪方面造成极大不快,一路上的观察还颠覆了他们此前对中国的美好想象。

批判成了使团成员图文记录的主基调。使团在从天津改乘船舶向北京进发过程中,看到当地官兵对周边百姓的落水居然视而不见。斯当东和巴罗皆提供了被遗弃甚至被杀害的婴儿的记录——“父母有权在孩子出生时决定孩子的命运,女婴比男婴更有可能被遗弃和任其死亡”。巴罗、马戛尔尼等人对中国妇女地位低下特别是缠足的扭曲审美感到匪夷所思。他们还对清朝羞辱罪犯的“镣”或“枷”等不乏微词,同时指出“中国法律诉讼中的腐败现象亦屡见不鲜”。他们对清军实力充满嘲讽,亚历山大直言,“中国的整个军事战术既天真又荒谬”“中国军队纪律松散,优势仅限于数量,这根本无法弥补其在实践中的虚弱,因为他们对军事战术一无所知,并且缺乏个人勇气”。对于中国绘画、园艺、建筑、音乐和戏剧等,使团成员全无好感。

科学技术是使团成员观察清朝的另一重要窗口。此次出访,使团携带的礼品包括行星仪、望远镜、天体仪、地球仪、气压计、气泵、大炮、步枪、手枪、刀剑、英国船舶模型、装饰花瓶、帕克燃烧透镜、枝形吊灯、羊毛和棉布、版画和绘画。不难看出,科技成果居多,使团也有意以此博取清廷官员兴趣。但在碰了一鼻子灰后,使团成员对清朝的科技水平只剩下负面评价。他们对中国科技唯一认可的是“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称“与较大的欧洲罗盘相比,中国的指南针在水平线的倾斜度和稳定性的设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过马戛尔尼同时又指出,罗盘“只具有实用功能,中国人并没有努力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简言之,中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路观察发现,民众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住房多是茅棚,让使团成员认为清朝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富有。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可能得到朝廷授意”,沿途官员特别“大方”,包办了庞大使团交通吃住的所有费用。

在该书作者看来,对于本次外交事件,双方出发点一开始就不在一个频道上:“马戛尔尼使团将礼品视为一种相互‘给予’以‘获得’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过程,而清廷则将礼品交换视为朝贡制度的一部分。”作者认为,乾隆称使团那些带有工业革命成果的礼品为“奇技淫巧”,他的这一冷淡态度可能来自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野心——“他不愿意接受使团对这些礼品的吹嘘,淡化它们的价值可能是一种政治策略。”如果说这种“淡化”确为一种策略,那么事后乾隆将这些礼品锁进库房,变成个人的“古玩”则显得缺乏逻辑。1900年,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打开库房后发现,马戛尔尼使团当年赠送的手枪连包装都没有打开。

虽然乾隆的祖父康熙对西方几何学充满了兴趣,积极了解学习欧洲的一些科技知识,但到了乾隆时代,长期与西方交流的阻隔,导致他的宇宙观、世界观难以与祖父相提并论。乾隆对跪拜礼仪的坚持,只不过进一步强化了使团成员对于观察的认知。

毫无疑问,使团的图像文字的确带有明显的偏见。比如,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浮夸和奢侈”“缺少品位”,暴露其对中国古人寄情山水文化传统的无知。斯当东批评中国水彩画忽略了明暗关系,折射其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无知。至于他们批评中国船员“在船首描绘鱼眼图案,以避免灾祸的做法”,在各种文化的船员中并不鲜见。最要命的是,使团成员带有偏见的图像文字带回欧洲后,重塑了欧洲人对东方大国的认知。某种意义上,这些偏见也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种子。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