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4 23:18
《未经删节》 戴安娜·阿西尔 著 曾嵘 译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戴安娜·阿西尔是英国著名文学编辑,有“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之美誉,出版过西蒙娜·波伏娃、杰克·凯鲁亚克、诺曼·梅勒、V.S.奈保尔、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著名作家的作品。75岁高龄退休之后,戴安娜并没有进入沉默熄火的晚年生活,而是及时变换赛道,实现了由编辑向作家的华丽转身,写下了《暮色将尽》《长书当诉》《昨日清晨》等一系列优秀的回忆录。
“对我的经验进行未经删节处理”
《未经删节》也是戴安娜回忆录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撰写这部回忆录被她本人认为“几乎算得上我所有写作经验中最好的体验”。在我看来,回忆录是半自传性质的文体,甚至具有超越自传的真实与生动,因为回忆录是作者对其一生或系统或碎片的回顾与总结,那些不为人知的薄物细故和具体细腻的心理活动,只有本人最清楚,传记作家很难把握与觉察,也就难以呈现出全貌。
戴安娜的这部回忆录即是如此。她坦承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情生活,也将其编辑工作中的点滴、与作家打交道的经历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书籍背后的文学生产车间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一个编辑是如何作为助产士将毛坯打造为成品的。这也是戴安娜写这本书的缘由,她并不是想记录20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出版史,“因为我已经活不了多久了,当我离开人世,所有储存在我脑海里的经历也会消失,就像用个大橡皮一擦就没了。”
因此,这部回忆录相当于对过往记忆的紧急抢救,戴安娜试图多保留一些历史现场,以自己的编辑生涯现身说法,为出版史增添一些宝贵的备忘;或者往小了说,也是对长期盘踞在个人生命之上的编辑身份进行一次重述与回望,为自己的人生画下一个完满的句点。
在还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戴安娜所追求的是真实、诚恳和自然。这也是本书题目的来源,所谓的“未经删节”,是指按照印刷厂的惯例,如果想要保留已删除的文字,编辑会在其下方作特别标记,并在页边空白处注上“stet”(保留,不删)。就像戴安娜所说的,在写这部回忆录的时候,“我试图以最原始的形式来对我的部分经验进行‘未经删节’处理。”
“我不是出版商,只是个编辑”
戴安娜虽是安德烈·多伊奇独立出版社的创始董事,但她更多是以打工人而非合伙人的身份在工作。其实,戴安娜更喜欢做编辑,尤其是文学编辑,对公司管理、营销推广、商业数字等都不感兴趣。在她看来,编辑是最称心如意的工作,“我并不是出版商,我只是个编辑”,“我唯一真正身心均想沉浸其间的,只有对书籍的选择和编辑”。
但成为一个编辑,并不是想象中那般轻松愉快和光鲜亮丽,而是仍会遭遇职场中共有的、常见的问题,比如让人深恶痛绝的加班文化:早餐会、下班后工作以及周末把工作带回家;比如无处不在的职场PUA,面对老板安德烈·多伊奇的吹毛求疵和严厉批评。戴安娜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活动,恐怕很多身处职场的人都会感同身受:“所以尽管我很快就能亲眼看到我干得其实也没这么糟,但隐隐的内疚感逐渐嗡嗡作响,构成了我干这部分工作的基调。”此外,还有男女之间的薪酬差距,同样的工作,男性的收入却要比女性高不少。
除了这些共同的遭遇,戴安娜还要面临编辑特有的难题。其一是简单、耗时、无聊的工作内容,比如检查拼写是否有误、插图是否付款、是否涉及其他作品的版权、是否涉及法律风险等。其二是与不同脾性的作家的人际交往,为了处理好关系,“自我洗脑有时必须成为编辑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带着富有想象力的同情与作者一起工作,你就对作者毫无用处,而如果不再对作者有用,你就不再对自己的出版社有用”。
尽管有种种烦恼,戴安娜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一直工作到退休。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在于她强大坚定的内心世界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戴安娜由衷地喜欢文学,喜欢编辑这份工作,是这份工作扩大和延展了她的生活,让她可以度过愉快的人生,并遇到十分有趣的人。另一方面,从事这份工作可以让她与好书相遇,从而挣脱自身狭隘的视界,拓展对世界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复杂性的认识:“它充满了黑暗,以及,感谢上帝,还有那一直艰难跋涉的光明。”
“这段时光给我带来兴趣和快乐”
身为一位编辑,不仅要与书打交道,还要与书的作者打交道,因此,戴安娜除了坐在办公室整理书稿,还要从事“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长久的工作也让她明白,不应对出版商、编辑与作家的关系作过高的期望,双方的利益既有一致之处,也存扞格之处。
尽管很少让工作中结识的人进入私人生活,但她以其热情、善良、慷慨的天性,鼓励和支持了一些处于事业发端期或低谷期的作家,帮助他们打开了写作的局面,也收获了持久而深厚的友谊。在第二部分,戴安娜回忆了与六位作家的交往,他们分别为莫迪凯·里奇勒、布莱恩·摩尔、简·里斯、阿尔弗雷德·切斯特、V.S.奈保尔、莫莉·基恩。借由这些文字,我们也可以一窥这些文学大家们私下的面貌和真实的风采。
在这六位作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戴安娜对他的书写,也是我认为最有趣的一篇。在书中,戴安娜详细回忆了她如何发现了奈保尔的才华,以及奈保尔的婚姻、生活与写作,还有他写作过程中的抑郁、焦虑和绝望,呈现了这位文学大师的A面和B面:他的天赋与才华、神秘与自负。
对于其他作家也是如此,戴安娜不仅编辑他们的作品,还参与他们的生活,在他们陷入低谷时,帮助他们改善财务状况,安慰他们消沉郁悒的情绪。对这些作家而言,戴安娜不只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和知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戴安娜不只是作为一位编辑去挖掘优秀的作品,还试图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个体,去发现更多有趣的作家,与他们建立超越工作范围的私人友谊。而这,也是她热爱这份工作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戴安娜·阿西尔都是一位真正活过、无愧此生的人。哪怕是在暮色将尽的耄耋之年,她仍可以重拾笔墨,将过去的编辑生涯侃侃道来,点点滴滴,似碎珠一般,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遍布吉光片羽的生动有趣的文学小史。
在本书后记中,戴安娜提到了一句话——人类有70%是野蛮,30%是智慧,虽然那30%永远不会赢,却可以影响大众,驱动人类继续前行。在她看来,自己的整个编辑生涯,就是属于那30%的工作,这些工作让她知足、幸福且感恩,并在暮年时写下这些文字:当我深受感动,对着我作为编辑的时光,写下“未经删节”几个字时,那是因为这段时光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多的扩展、兴趣、愉悦和快乐。
(作者为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