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惊世,密码还有……
2025-02-15 15: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相信伴随着电视机长大的95后们对这段旋律一定很熟悉。哪吒作为“天庭三大反骨仔”之一,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是国民神话顶级流量IP(Intellectual Property)。从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被誉为中国动画里程碑,到2003年伴随一代人长大的电视动画片《哪吒传奇》,哪吒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时隔多年,动画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凭借着优秀的故事内核和多元艺术配合,使哪吒再次引爆了国民内心的强烈共鸣,不仅短短几天就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更一举拿下全球单一市场影史票房冠军,并有望冲击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优秀的故事内核和画面特效,《哪吒2》的配乐也十分出彩。影片在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多元化音乐元素与叙事的深度结合,成为影片的重要亮点。

对于“哪吒”文学形象的体系化塑造,可追溯至元代成书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后在明代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深度演绎,最终形成经典的战神形象。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画像

通过明代宗教文献与通俗文学的交互影响,哪吒完成了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中坛元帅的神格转化,其形象兼具佛教元素与道教民间信仰特征,成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典型文化符号,神话性质十分突出。

《哪吒闹海》壁画(局部)

因此,为塑造“东方神话感”,《哪吒2》在影片开篇及关键场景中多处使用了中华传统音乐。例如,“宝莲盛开”的剧情采用了贵州侗族大歌进行气氛烘托。侗族大歌的层叠吟诵与画面意境完美契合,强化了东方神话的恢弘氛围。这种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形式以模仿自然界的蝉鸣、流水等声音为特色,为神话场景增添了空灵与神秘感。音乐团队还专程赴贵州采集原生态音色,确保传统元素的纯正。

“天元鼎”场景中出现了蒙古族的呼麦艺术,这一独特的音乐元素为影片增添了神秘感和震撼氛围。呼麦是一种独特的喉音演唱形式,歌手可以同时发出两个或更多声部的声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在天元鼎升起时,低沉的呼麦声犹如远古兽音,营造出一种邪恶又庄重的听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和神秘感,以此表现天元鼎及其背后人物给主角们带来的紧张氛围。“陈塘关采莲藕”等情节的配乐融入了天津快板、弦子弹拨等地方曲艺元素,通过方言与音乐的结合,增添了地域文化趣味。

除了大量运用民间歌唱、曲艺元素,《哪吒2》在乐器的使用上同样出彩。埙的沧桑音色瞬间将观众带入上古神话世界,其历史感与民族合唱结合,奠定了全片的东方基调;大三弦的诙谐节奏与民族打击乐的悬疑音色交织,既表现“土拨鼠”角色的笨拙呆萌,又暗示其复杂性;二胡的悲怆滑音与巴洛克风格交响乐结合,形成“北海龙王”出场时中西合璧的独特听感;融合京剧武场的锣鼓点与电子脉冲音,则强化了“南海龙王”动作戏的戏剧张力。

一部佳作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一定离不开制作团队对细节的精心打磨。与先前爆火的《黑神话:悟空》一样,《哪吒2》的成功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更多可能性,使其得以在中华大地继续绽放光彩,并在国际市场传播推广,让更多人通过这样的优秀作品了解并喜爱自成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大国崛起的当下,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愈发关键。《哪吒2》通过传统音乐的现代化改编,打破了民众“传统即陈旧”的刻板印象,成功地将传统音乐基因植入现代叙事,用音符搭建起观众与角色的情感桥梁,最终成就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神话交响”。这种创作理念不仅强化了文化认同,也为中国动画音乐制作探索了新路径,成为国漫音乐创作的标杆之作。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只有真正贴近人民大众,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才能在广大市场中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龙海豪/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