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6 19:55
《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这篇通讯,刊发于2023年3月8日北京日报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阅读量高达1.5亿,被评为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接诉即办”作为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的深化延伸,是首都基层治理的改革创新,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这篇以接诉即办为主题的稿件选题鲜活生动,将主题报道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通过小切口展现基层治理大成就,引发社会共鸣。
扫码阅读《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
一、找到“最强案例”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北京日报将一位外卖小哥“送”上热搜,一篇展现首都接诉即办改革成果的正能量稿件,为何可以引起全网点赞?
找到“最强案例”就成功了一半。能发现这一案例,源于记者长期关注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深入基层挖掘线索。在与北京“回天地区”基层人大代表、社区书记交流时,记者从生活小细节里敏锐发现外卖小哥为社区治理支招的案例。记者第一时间前往龙泽苑社区,向新闻当事人及社区居民详细了解事件前因后果。
通过扎实采访,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接诉即办小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外地来京务工的外卖小哥送餐中发现小区楼宇号牌问题,拨打12345向社区反馈,社区书记高度重视并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多方共商共治下,社区居民投票更换楼宇号牌,为社区保障人员带来方便。报道刻画了热心参与城市治理、积极进取的外卖小哥,心系群众、细心敬业的社区书记等鲜活人物形象,以及“千人参会无一张反对票”的业主群体,充满正能量。
同时,报道选取“外卖小哥”这一舆论关注对象作为报道主体,以“1通电话”和“154个号牌”的鲜明对比,通过小切口、小角度,用接地气的语言,充分描述了基层干部与市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有力展现了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实效。
二、写作有亮点
(一)标题引人关注
标题是通讯的“眼睛”。明亮传神的“眼睛”,总能吸引读者更多关注。在“快阅读”时代,标题好不好往往影响着读者是否选择继续读下去。
作为一篇体现接诉即办成就的报道,本文没有选用宏大的标题,而是通过“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和“154个单元楼”形成反差,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外卖小哥一通电话,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进而继续往下阅读,希望能在报道中寻找答案。而外卖小哥每天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他们的身份标签已经自带热度,将“外卖小哥”写入题中,有助激发网民阅读兴趣。
在小标题制作上,报道注意提炼关键的信息点,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重要信息。比如,第一个小标题《楼号不清严重影响送餐速度》,将外卖小哥拨打12345的原因开门见山地道出,而“送餐速度”是经常点外卖的读者关注的焦点;第二个小标题《业主大会专门为骑手建议投票》,则展现出小区业主对于外卖小哥投诉建议的重视,“专门”一词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第三个小标题《外卖小哥给基层干部点赞》,言简意赅地表明外卖小哥对北京基层干部工作的认可。
(二)主体有逻辑层次
作品结构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框架。在逻辑框架上,这篇稿件从外卖小哥打电话投诉的原因,到社区干部接诉即办的过程,再到外卖小哥在这次投诉事件中的获得感,层次清晰、叙述严谨。
首先,抛出问题的严重性:号牌不清影响很多人。打12345,外卖小哥张惠鹏并不是只为自己,“我粗略统计,回龙观这片儿得有五六百名骑手,我遇到的问题,也困扰着其他人”,体现解决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紧迫性。
其次,生动再现接诉即办的过程,书记面访-千人业主大会-筹措经费-安装号牌,用精炼的语言讲好故事,用暖心的细节打动读者。
最后,作者没有停留在换门牌号事件本身,而是通过深入采访,向读者介绍外卖小哥来北京后的经历,包括他利用北京高校公共资源坚持学习,以及对于首都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的关注,展现了首都普通劳动者与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的感情,他们也是首都城市建设的一员,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三)语言生动形象
这篇稿件语言生动、凝练,特别是多次引用外卖小哥的话,立体展现人物形象。比如,文章导语里的直接引语——“你看,这些楼门、楼身上的新号牌,就是听了我的意见挂的!”“真没想到,我这个外卖小哥的建议,这么受重视。”这些简洁的话语,寥寥数字,就将外卖小哥热心、朴实的形象描绘出来。
报道用外卖小哥的话巧妙点题,将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工作成绩,用聊天的形式娓娓道来,自然呈现,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式宣传。比如,在文章结尾,外卖小哥说:“我的这个故事,就是政府倾听民声、为人民服务的典型案例!”仅用20多个字,就将这个接诉即办的案例升华了。
此外,文章语言多用短句,节奏轻快,可有效避免读者产生阅读疲劳。例如,“社区太大,楼号不清,送餐时找起来太费劲。”“顾客吃不好,外卖小哥被投诉,大家心里都不痛快。”“社区太大了,又有单行线,不清楚的楼号应标清。”“讨论结果有了,装号牌的钱谁出?”“1000多人参加的业主大会上,没有一张反对票,大家一致决定:安装新号牌,并优化、增加指路牌。”……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利于报道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四)多挖掘细节
一篇成功的通讯,离不开大量的细节描写。而这些细节需要记者深入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然后把事件或人物的本来面貌生动再现,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精细着墨。
这篇报道追踪挖掘了大量细节。比如,当社区书记告诉记者,他们为外卖小哥特别开了业主大会时,记者继续追问:疫情期间业主大会是如何召开的?多少名业主参加,有没有反对票?在详细的采访之后,记者将“1000多人参加的业主大会”“没有一张反对票”等细节信息加入稿件,把这个小区上上下下团结一心,为外来保障人员谋福利的暖心故事传递给读者,引起无数网民点赞。
再比如,当社区书记介绍“换门牌号经费有限”之后,记者仔细询问:既然经费有限,社区是如何克服困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号牌更换的?从而引出社区书记的回答:第一步——“先用一部分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给小区里大小50多个路口加装了指路牌”。“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在这里出现,潜移默化地让人感受到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重视,以及在紧要时刻为群众提供的帮助。
在外卖小哥人物塑造上,记者为了丰富人物形象,没有停留在这件事情本身,继续与外卖小哥聊生活、聊经历、聊兴趣爱好,挖掘出他热爱学习、热爱首都城市、关心国家大事的一面。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面,报道才让读者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增加了稿件的“厚度”。
□ 2023年3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通讯《外卖小哥一通电话 154个单元楼装新号牌》的版面
三、媒体融合为爆款提供支撑
这篇稿件的成功传播,还体现了媒体融合的力量——北京日报报纸端、客户端权威发布,新媒体全平台推送,“两微”(微博、微信)精心制作话题词,持续与网民互动……为报道成为爆款提供了强大支撑。
微博编辑与采访部门积极沟通,抓住“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和“154个单元楼换号牌”等关键点,不仅很好地通过小切口,反映12345热线倾听民声、为民服务的功效,还抓住类似问题普遍存在的事实,设置“楼门牌混乱”话题进一步激发大家讨论热情,传播热度迅速增加。
2023年3月8日,这篇报道成为爆款当日,记者与报社视频直播部紧密配合,第一时间对外卖小哥进行回访。在此过程中,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并迅速发布视频回访稿件,第一时间发出社区居民、快递小哥的感受,不仅形成了梯次传播,还在不同平台进行融合传播,在保持热度的同时,扩大了影响力。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相关推送文章也迅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转载,创造多个10万+的阅读量。
与此同时,评论部门意识到,这个案例是北京12345市民热线深入人心的体现,是接诉即办机制赢得广泛认可的有力例证,是观察北京市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个窗口。于是,评论部门在第一时间配发评论,阐述这一新闻背后的意义。
报道刊发当日,微博话题登上全国热搜榜,攀升至第4位,阅读量高达1.5亿,单条微博阅读量接近800万,获得2.6万次点赞,北京日报客户端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等近50家媒体转载。
故事发生地北京昌平龙泽苑小区居民自豪地在群里分享稿件,有居民留言,“这效率,值得上一个热搜”,充分肯定接诉即办机制。在互联网上,全国各地网民纷纷为外卖小哥的热心建议、基层干部倾听民意与北京接诉即办的完善机制点赞。
四、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的探索
(一)从小切口出发,讲好小人物故事
在全媒体时代,要想让主题报道入脑入心,话语体系的转变是必须攻克的第一关。话语体系的转变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从小切口出发,讲好个体故事”尤为重要。用小人物的小故事、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讲述不平凡的精神,这种个案的呈现方式能够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刻画得更生动、具象,进而让广大读者共情,更容易接受诸如接诉即办这类工作机制改革。
(二)叙事要饱含人情味
主题报道内容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沉浸感和认同感,就需要转变叙事风格,让叙事方式贴近人民群众,兼具温度和力度,饱含故事性和人情味,以此提升主题宣传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采访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用打动读者的语言,用富有人情味的细节讲经验、讲成绩,才能达到主题报道的效果。
(三)善于轻量化传播
在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还要借助新技术,将传播形式年轻化,将主题内容轻量化,降低受众的阅读门槛。可分享、可互动、可体验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拓宽主题报道的广度。比如,这篇稿件篇幅只有千字出头,传播过程中除了报纸端、客户端稿件,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设置话题,引起读者、粉丝互动讨论,纷纷发表观点。同时,通过短视频、评论等形式产品制造二次传播,形成舆论声势。这种多形式融合的新闻产品,让整个主题传播更加轻量化,让报道更容易在社交平台传播,增强了主题内容对读者的吸引力。
(四)内容生产实现“互联互通”
对于主题报道,新闻媒体内部的宣传策划与内容分发至关重要。宣传报道的方向是什么、在不同阶段推出怎样的报道等,都决定了主题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生产机制的创新需要业务架构先行。在组织架构上搭建中枢平台,能够让媒体内部各环节“互联互通”。在此次报道中,北京日报通过内部多部门协调联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形成立体报道的传播形态。
(作者系北京日报社城市新闻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