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博物馆
“古爬行动物”展厅改造升级
变身“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
197件展品串联成
一条脊椎动物演化时间轴
讲述地球生命演化故事
七成多展品首次走出库房
让人耳目一新
《北京晚报》2025年2月17日版面
化石仅指甲盖大小的海口鱼
堪称现代脊椎动物祖先
展览开篇,
两件成人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化石,
是地球上最早的鱼之一,
也是迄今已知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堪称现代脊椎动物的祖先。
它的名字是海口鱼。
海口鱼化石
“仔细看能看到它的肌肉线条。”
国家自然博物馆
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王宝鹏介绍,
海口鱼大约生活在
距今约5.2亿年的海洋中,
体长仅2至3厘米。
海口鱼和同时期昆明鱼化石的发现,
改写了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
将脊椎动物最早出现时间
向前推进了数千万年。
鱼石螈
最早征服陆地的勇士
以水为家的脊椎动物,
开始适应浅水环境,
慢慢征服陆地。
鱼石螈是最早开疆拓土的勇士,
成为最早登陆的先行者。
鱼石螈生活在距今3.6亿年左右,
虽然保留了一些鱼类特征,
但却是真正的四足动物,
它们在陆地行走,
笨拙的姿态可能很像海豹。
有意思的是,
早期四足类动物前、后肢的指(趾)
存在6至8个不同指(趾)型。
王宝鹏说,
鱼石螈的后肢就有7趾,
但它的1至3趾并在了一起,
所以看上去没有那么明显。
“逆势而行”的中龙
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之一
脊椎动物开始占领大陆,
陆上动物却“逆势而行”,
中龙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之一,
生活在距今3亿年左右。
热氏中龙
展览中一件来自巴西的热氏中龙标本,
灵活的尾巴、长长的后肢,
赋予中龙轻盈的流线造型。
王宝鹏说,中龙类可长达1米,
脚掌有蹼,后腿较长,
被推断是用来在水中推动身体前进,
容易弯曲的身体,
使它们可以轻易地侧向滑行,
它们的嘴里长满尖锐的牙齿,
很适合捕鱼。
恐龙羽毛颜色
如何精确复原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
中国向法国赠送国礼——
赫氏近鸟龙复原模型。
观众有幸在展厅看到它的“姊妹版”:
外形似鸟,一对黑白相间的羽翅,
头顶一簇红褐色羽毛。
赫氏近鸟龙
化石上没有颜色,
羽毛的颜色从何而来?
王宝鹏揭秘,
科研人员使用扫描电镜,
在赫氏近鸟龙羽毛化石中发现了黑素体。
通过对黑素体测量和统计,
再参照比对现代鸟类不同颜色羽毛样本,
最终确定了赫氏近鸟龙全身羽毛的颜色,
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被精确鉴定出羽毛颜色的恐龙。
值得一提的是,
赫氏近鸟龙的两条腿上也覆盖着羽毛,
一直延伸到脚趾,
就像是另一对翅膀。
它被认为是迄今已知最早
长有羽毛的恐龙物种之一。
—— 观展·提示 ——
■展期:长期
■票价:国家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预约后免费参观
■地点: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层中央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