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在我国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北京布鞋声名远播,由来已久。老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北京人出门在外,没双好鞋那可不成。脚底有了劲儿,脸面上才有光。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的“脚踩内联升”,说的就是当年如果能够穿上一双内联升做的鞋,那可谓是非富即贵,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内联升作为老北京布鞋中的“顶级奢侈品”,从创立至今,已走过170年的风雨历程……
内联升的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人,少时家境困顿,又是家中长子,从十几岁开始便被父母送到北京东四牌楼一家鞋店做学徒。由于他天资聪颖,又能吃苦耐劳,在“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期间,学得一手好技术,积累了不少的经营管理经验。
传说清咸丰三年(1853年),恰逢一位名叫丁宝桢的大将军到京城任职,面见皇上前想做一双新鞋,经人推荐找到了赵廷。丁大将军走路跛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赵廷发现后便在制作时特意把右脚鞋底加厚了两厘米,丁大将军穿着新鞋走起路来竟然不瘸了,得知原委后直夸奖赵廷非常用心,做小鞋匠屈才了,便出资万两白银,资助他在崇文门内东江米巷(东交民巷)开办了一家制鞋铺。
一个店的字号事关重大,它决定今后能否日进斗金,发家致富。赵廷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到处求教,最后取了一个既包含经营方向、又很吉利的字号——“内联升”。“内”指“大内宫廷”,代表了为皇亲国戚、朝廷大员做靴,“联升”寓意穿了本店的朝靴可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当时的东江米巷还没有发展成使馆区,但亦不是寻常店铺可以驻足之地。明代在它西口上修建棋盘街,由于这里距离皇宫较近,各个衙门尽数搬迁到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等等,来华使节居住的会同馆也在这里。赵廷认为,要想在这里站稳脚跟,就得在“坐轿人”身上打主意。
此时京城内制鞋的店铺已经不少,也有提供漂洋过海而来的新潮皮鞋的店铺。赵廷知道选择当时的市场空白点更容易做生意,后来他又通过与当地官员的接触,得知官员们对现有制作朝靴的店铺颇有不满,于是,赵廷决定专做朝靴。
内联升制作的朝靴,选料扎实,做工讲究,鞋底厚达32层,穿着稳重气派又舒适轻巧,走路可以做到无声无息。内联升的朝靴外表看上去厚而不重,底子略薄,前头有点搬尖,后跟稍厚,青缎子面。缎子以南京生产的黑贡缎质量最好,其特点是面料厚实,色泽乌黑光亮,经久不起毛,但就是原材料比较昂贵。内联升不怕多花钱,都从南京专门采购黑贡缎。顾客到内联升定做朝靴,都要经过量尺寸,试穿样子,修改制做成靴的程序,而且做鞋的师傅从不怕麻烦,有时一双朝靴要改几次,直到顾客穿着随脚舒适满意为止。
朝靴顾客群稳定、消费能力强,当时内联升的一双朝靴售价50两白银,相当于老百姓一年半的生活开销,要是放现在得合几万块钱人民币之多,去除人工店铺等经营成本,利润着实可观,出于商人的直觉,赵廷敏锐地意识到,相比较寻常制鞋铺一点点积累起来,这是一条发家捷径。在赵廷的专心经营下,内联升迅速积累财富。
后来一次突发的“事故”再次令内联升名声鹊起。1891年,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总管太监李连英偶然听到有人说内联升“造假”,立即派人前往稽查。赵廷当众搬出切刀,任内务府的人随意切开朝靴勘验。一连随机抽取查看了十余双朝靴之后,并没有发生传说中的造假事件,内务府的人只得回宫如实禀报。
这次成功的“危机公关”轰动京城,东北、天津、上海等地大商号闻讯纷纷前来订购朝靴。赵廷乘势在天津、大同、青岛等地开设分号,并同时开始尝试多种经营,除了“伺候好坐轿子的,也得想到抬轿子的”。内联升设计出“轿夫靸鞋”。这种鞋柔软吸汗,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很受轿夫、车夫喜爱。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爱穿这种鞋,这也是习武人的装备之一。为了区分市场,内联升特地在北京东单(今东方广场附近)开了万盛斋,给“抬轿子的人”做鞋,内联升继续给“坐轿子的人”做靴,天津分号则以做绣花鞋为主。
内联升朝靴复制品 作者供图
来源:《百年老布鞋内联升》
作者: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