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说蛇:您认识“它”和“虫”吗?
2025-02-17 14: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进入蛇年,报刊上看到不少关于蛇的文章:含蛇的地名,属蛇的名人……然而真正说蛇本身的文章不多。笔者也来说蛇,凑凑趣。

“它”这个字人人都认识,念tā。然而在古代这个字念tuó(驮),东汉以后俗读为shé,是“蛇”的本字。《说文》的解释是:“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说古代人们居住在草中,很害怕“它”,因而相见时的问候语是:“无它乎?”——有没有蛇呀?

《说文》把“它”解释为“虫”。而这里的“虫”不念chóng(崇),“念huǐ(悔)”,是“虺”的本字,意思是蝮蛇。蝮蛇是一种毒蛇,北京北部山区就有,俗名“草上飞”,背为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圆斑,腹灰黑,有黑白斑点,一般为60到70厘米,大的最长可近一米。笔者爱爬山,在山里见过几次。旅顺近海有个蛇岛,岛上的全部是蝮蛇。有个成语作“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意思是说,壮士如果被蝮蛇咬了手,会立刻把手腕以下砍下来,以保全生命,比喻面临危险时,要牺牲局部保全大局。

还有个字:“巴”,也是一种蛇,而且是大蛇。此字篆体像蛇张着大口正在吞噬食物。《山海经》中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骨。”这巴蛇得有多大呀,能把大象吞进腹中,消化三年才把骨头吐出来!《山海经》号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为“古今语怪之祖”,有神话成分。

唐朝诗人元稹有首《虫豸诗·巴蛇》诗,道是:“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掉舌翻红焰,盘身蹙白花。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诗中的“巴蛇”并非一种蛇,而是说“巴山地区的蛇”。诗人说,巴山上千种毒蛇中,毒性最大的是鼻褰蛇。鼻褰蛇即五步蛇,蝮蛇科,据说人被它咬了之后走不出五步。其又名蕲蛇、大白花蛇,去除内脏的干燥体可入药,用来治疗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病。蕲蛇,读音为qíshé,以其产于湖北蕲春(旧蕲州)的药效最好,“他产则否”。这种蛇长可达1.8米,头大,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向上前方突出,因而又名尖吻蝮。

能吞象的巴蛇,在屈原的《天问》中作“灵蛇”:“灵蛇吞象,厥大如何?”这是一个疑问句:灵蛇能吞食大象,这蛇得有多么大呀?屈原将大蛇称作灵蛇,意思是神异的蛇。《淮南子》中说,“神蛇能断而复续”,说它能使自己的身体断为三四截,然后还能接上。《搜神记》中说,蛇要活千年以上,才能断而复续。而据《太平广记》,隋朝著作郎邓隆说:这种蛇属于灵蛇一类,不必活上千年。

身断还能自行接续,应该是神话了。但可能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毒蛇有一个近乎神奇的本能,那就是:将毒蛇的头剁下来之后,它还能喷射毒液、还能咬人。如果两个身首异处的蛇头相遇,他们还能互相吞咬。这是辛巳年,我们去动物园爬行馆采访,听蛇类专家说的。

有道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说蛇能吞象,未免过于夸张。但古人认为蚺蛇能吞鹿。唐刘恂撰的《岭表录异》中说:“蚺蛇,大者五六丈,围五六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围亦称是。”据说蚺蛇在春夏时在树林中等鹿,“鹿过,则衔之,自尾而吞,唯头角碍于口外”。鹿头有角,吞不进去,但蚺蛇有办法:深入林树间,把头搁在树上,等鹿的尸体腐败后,让鹿头自己掉下来,再把鹿的身体吞下去。这一时期蚺蛇的体力极端虚弱,要等把鹿消化、吸收完体力才能恢复。所以,蚺蛇一年只能吃一头鹿。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也有类似记载,说“蚺蛇常吞鹿。鹿消尽,乃绕树出骨。”这些是古人对蚺蛇的认识,未必准确。

蚺蛇,是一种蟒蛇,又名黑尾蟒。蚺蛇胆是一味中药,《本草备要》说它“能护心止痛,受杖时噙之,杖多不死”。明朝嘉靖时,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弹劾权臣严嵩,被皇帝朱厚熜下令处以廷杖。行刑之前,有朋友送给杨继盛一付蚺蛇胆,以让他保命。但杨继盛说:“我自己有胆,不用蚺蛇胆!”杨继盛受刑之后被打入大牢,惨死于狱中。后人创作了戏曲《蚺蛇胆》以歌颂这位诤臣。

蚺蛇以鼠类、鸟类为食,能绞死、吞食体重一二十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它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色带状纹。其身长可达4米,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是我国蛇类中体量最大的。其肉可食,皮可制乐器。俗称“一丈青”的,大概就是这种蟒蛇。

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有篇《斫蟒》,说有兄弟二人去深山中砍柴,遇一巨蟒。哥哥被巨蟒所吞,弟弟用砍柴斧怒斫巨蟒之头。巨蟒受伤,弟弟两手捉住哥哥的双脚奋力拉拽,终于把哥哥从巨蟒口中拉了出来。巨蟒受伤逃走了。哥哥气息奄奄,回家后养了半年才痊愈,不过脸上留下了瘢痕,耳朵鼻子全都没了。这个故事意在宣扬兄弟之情,不必为真。关于巨蟒吞人的新闻,国外有报道,但真实性堪疑。

笔者上小学的时候,1962年或是1963年,听说过一个关于巨蟒的谣言。说解放军在长白山捉住一条巨蟒,用整整一列火车将它拉到了北京动物园。途中要不停地给它打麻醉针,防止它苏醒后吃人……有人信以为真,专程去动物园看稀罕。后来通过辟谣,说这是没有的事,而且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大的巨蟒,于是这个谣言才平息。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网上还有人重复着这个谣言。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