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北京印发“体育八条”,必修三大球,为孩子体育“加分”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2025-02-17 14:59 语音播报

锐评

北京小学、初中校园将三大球中的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则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2月17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对三大球的必修规定尤其引人关注。文件还要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等,把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体育八条”是继“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后,又一条丰富孩子们体育生活的重磅消息;将三大球纳入必修内容,是铁了心要给孩子们的体育课加量:不仅增加运动项目的数量,还要提升体育课的含金量。绿茵场上旋风般的奔跑,篮球场上实打实的对抗,排球馆内迅速灵活的位置轮转——想打好三大球中的任何一项,无不需要巨大的运动量。与跑步、广播体操、立定跳远等体育项目相比,激烈的足球、篮球或是排球赛,无疑更能确保孩子们收获真正“会出汗”的体育课。

必修三大球,修的不仅是体能素质,还有品格精神。三大球比赛之所以能一次次点燃万千球迷的热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集个人实力与团队精神于一体。当同学们参与其中,以全力拼抢对抗对手的挑战,通过紧密配合得分取胜,也会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种下热爱集体的种子。除中国女排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三大球其他国家队一直在艰难地寻求突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将三大球列入必修课,很可能会为中国体育的未来发现很多好苗子、埋下更多种子。有着四十年历史的北京晚报“百队杯”比赛,见证了北京三大球有着良好的青少年基础,也促进了一大批职业球员的成长。

从此前不许挤占体育课的严厉禁令,到对孩子们课间走出教室的动员,再到三大球比赛打响校园的要求,北京持续深挖体育的育人功能,一切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一切为了立德树人的百年大计。围绕三大球“打入”校园体育课的目标,措施中提出了不少具体要求。比如,“校园三大球特色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联赛,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班级联赛要体现对抗性,突出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必然会倒逼学校重视平日培养、提高学生训练频次;“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也正需要三大球这样高强度的运动来支撑。

“能出汗”的体育课、三大球至少修一项,“体育八条”,语“短”心长、用意深远,条条着眼于孩子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但让学生们在球场嗨起来并不容易,因为需要的场地大标准高,有的学校并不具备场地和师资,接下来该如何解决?因为三大球需要很高的对抗性,比赛中难免会受伤,一旦出现骨折等问题,学校、老师、队员的责任如何界定?学校固然应想方设法加大体育教学投入,“因校制宜”选择三大球必修项目,确保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和设施满足学生的训练竞技需求,并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的日常训练。相关部门也该出台更加细致的规则,也只有将责任明确了,担子才能压实,学校和老师才乐于并敢于真正推进三大球的教学和比赛。

有对抗、有合作,能出汗、强身心,必修三大球,为孩子们的体育课加量,更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加分”。


编辑:辛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