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哪吒经济学”,打开电影+的更多想象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邱凌

2025-02-17 16:28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这个春节档,国漫巨制《哪吒之魔童闹海》势如破竹,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从“二刷”到“三刷”,从“小孩必看”到“全民刚需”,哪吒也走出电影院,其展现出的惊人“钞”能力,甚至催生出“哪吒经济学”的说法。

电影“一饱眼福”,各地商家以哪吒为元素开发的套餐菜谱,干煸鱿鱼须、火焰牛魔王、太乙手撕鸡等脑洞大开。当然,接到这波泼天流量的,远不止吃吃喝喝、周边玩具,各地文旅消费也如踩上“风火轮”。数据显示,电影上映以来,取景地宜宾搜索量环比增长225%,江油搜索量涨幅高达453%,“跟着吒儿去打卡”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旅游单品。在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一部好电影究竟能带来什么,“哪吒经济学”给出了答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票房作为最直观的数据,一直被视为定义电影产业的唯一指标。而近年来,从《大鱼海棠》引发衍生周边销售热潮,到《热辣滚烫》带火健身拳击;从《流浪地球2》刷新中国拼装模型预售纪录,到眼下《哪吒2》点燃神话与文旅的跨界联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电影产业带来的经济意义,远不止票房那么简单。自诞生之初,电影就带有商品与文化的双重属性,观众对电影的消费过程,本身也是新一轮文化再生产、再消费的起点。通过“电影+”的形式,美食、文创、旅游、非遗相继出圈,反复佐证电影背后强大的溢出效应。有机构估算,一张几十元的电影票,将会带动5到10倍的消费甚至更多,声光画影与宏观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可见一斑。

从环球影城、迪士尼等全球知名项目看,将票房转化为主题公园、文旅项目,进一步激活电影的长尾效应,已经是被反复证明的成熟商业模式。运营成功的关键,都是“得IP者得天下”。以此观之,哪吒根植于古老的中国神话,故事脚本老少皆宜,同样不乏打造大IP的可能性。当然,深度开发IP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作为这方面的后来者,中国还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可正如饺子导演所说,“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出来’。”

面对过去一年影视行业的集体焦虑,曾有电影人发问,“电影过时了吗?”“观众还需要电影吗?”《哪吒2》的成功再次证明,“影视寒冬”只是个伪命题,观众从来没有抛弃电影,拒绝的只是粗制滥造、缺乏诚意的俗套之作。“哪吒经济学”则更是说明,文化与经济正在跨界融合,一部优秀文化作品能够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维度上彰显“文化+”的综合效益。我们相信,“史上最强春节档”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哪吒”出世,打开电影+的更多想象。

图源:视觉中国

京彩不设限·经济热力站

编辑:高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