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8 11:25
在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诸多城门中,永定门以它在北京城整体建制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向人们昭示着它的特殊价值——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标志。然而,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没有给它留下更多的赞誉之词,只有“永定石幢”永远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宣布正式迁都北京,并实行了“引南商进京”的政策,京城人口日增,且大多居住在城南。尤其到了明代中叶,北部蒙古的瓦剌部落多次南下侵扰,使得边境烽烟未靖,而且已迫近京畿,为加强京师防备,朝臣屡有加筑外城之议。嘉靖二十一年时,都御史毛伯温就曾上书,倡言修筑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有朝中大臣朱伯宸再次上书,奏请加筑外城,嘉靖皇帝便诏令首辅严嵩总理此事。因城南商业逐渐繁荣,又有皇家祭天和勤耕两项国之大事,所以外城从南而筑,可把南面修完后发觉耗资巨大,国库有些支撑不了。严嵩去工程现场溜达了一圈,想出一条虽不高明但可以对付的“妙计”,即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但是嘉靖君臣没有料到,所谓“日后再说”,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说起。所以外城只修了南半边,使北京城成了“凸”字形,城门多了永定、左安、右安、广安、广渠和东便门、西便门七座。
眺望永定门(旧京环顾图)
永定门——中正之门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中正和谐是最基本的概念,孔子曾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中”的意思就是要不偏不倚、恰当适度,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这样才称得上“天人合一”。北京城从元大都时起就是先定中轴线再建城。嘉靖年修筑外城时,也是先将中轴线南伸,在端点处建一城门,再向东西筑城墙,并各开一门。或许是考虑到建筑外城是为确保京都长治久安的原因,这中轴线南端的城门便以“永定”贯名,而东西两门称为“左安”和“右安”。
1959年拆除了永定门城楼以后的永内大街
登上永定门城楼北望,中间是天街御道,东有天坛,西有先农坛,形成左天右地之势,与中轴线上以宫城为依托的左祖右社、以千步廊为依托的左文右武共同构成了北京城的中正格局。
1951年永定门箭楼被拆除,这是从南侧拍摄的永定门城楼
从外城南边三个城门的建筑规制上也体现出中正理念。奥斯伍尔德所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说永定门城楼是外城最大、最重要的城门,“给人以雄奇壮伟的印象”。在南面的三座城门中,永定门最为高大,虽然它的进深不如内城的城门,但也是面阔七间,三重飞檐,梁上色彩蓝绿相间,彩绘也是别具一格。而东西的左安门和右安门城楼的建制完全一样,都是单檐,且相对于永定门形成对称。这种于中心对称的格局正是“中正”理念在建筑形式上的表现。
永定门——狩猎之门
从永定门往南过大红门就到了南苑,古时又称南海子。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元明以来南海子,周环一百六十里。”这里独特的湿地地貌,孕育了众多水生和喜水动物,鹤、鸭、雁、雉朝飞夕落,獐、鹿、狐、兔成群结队,所以这里成了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历代帝王和皇子皇孙们每年都要来这里狩猎游玩,而永定门是由皇城到这里的必经之门,所以人们便给它取了个别号叫“狩猎之门”。
拆除瓮城后的永定门
民国初年的永定门箭楼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农历五月,马家堡火车站正式动工修建,它既是津卢铁路的终点,也是从陆路进京的最早的火车站,而永定门又成了从火车站进城的必经之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太后自西安启銮回京,就是由马家堡火车站下车,再经永定门进城的。后来为了交通方便,开通了从马家堡到永定门的有轨电车,电车站就建在了永定门瓮城里。
永定门城楼、箭楼、瓮城全貌,城外为护城河
永定门——文化之门
由于永定门的特殊位置,货物运输、进城出城都要经过这里,形成了人流如织、商铺林立的繁华地区。再加上这里与天桥近在咫尺,与前门大街也相去不远,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使这里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永定门小吃摊
20年代初的永定门街景
2004年永定门城楼重建,永定石幢景观又再现于中轴线的南端。登上永定门城楼上北望,一条绿荫掩映下的御道笔直向北,引人沿着这条线去寻找北京历史文化的踪迹。再环城楼向南望,又是一条大道一直指向南海子,那里将是北京中轴线延伸的方向,是继续扩大的北京城市版图的所在。
唐土名胜图绘(京城总图)
永定门城楼复建后,一改早年永定门瓮城内店铺不整,堆物零乱的景象,而成为广大市民服务的文化广场。清明时节,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夏日里,大型文艺演出一场接着一场。清晨,人们在这里晨练;傍晚,家人、友人、情人来这里漫步,别样风情造就出一座文化之门。
作者为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