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今日18时7分,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我们迎来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在古汉语里,一些名词当动词用或动词当名词用时,读音是有所不同的。如“一骑绝尘”的“骑”,读音为四声,念“寄”。“雨水”的“雨”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降雨”,读去声,音“玉水”。自这个节气之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就该有降雨了。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古人认为,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吕氏春秋》中,记录下了古人观察到的此时的物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冰开始融化,冬眠的虫类开始苏醒,游鱼出现在水面,水獭开始捕鱼,大雁开始北飞。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文、星象、气候和自然变化的经验总结。《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冬至则斗北中绳”,“日夏至则斗南中绳”。斗,指的是北斗七星。在古人看来,北斗七星是围绕着北极星转动的。夏至,斗柄指正南,冬至,斗柄指正北;斗柄指正西是秋分,指正东是春分。“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平均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占十五天。于是冬至过十五天是小寒,再过十五天大寒,再过十五天就是立春。立春后十五天,是雨水——古代雨水节气的日期,就是这样推算出来的。其实,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并非是匀速不变的,所以冬至前后的节气占14天多,夏至前后的节气占16天多。
今年的雨水,赶在七九的第三天。《九九歌》中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北京地区农谚却道:“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我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气南北气温、物候并不一致。北方在雨水节气之后,仍有可能降雪。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又御制斋居即事诗》中说:“今年正二月,雪泽颇优覩。暮春之四日,三寸犹霑土。”即说那年正、二月下了雪,三月初四又下了三寸厚的雪。
说到雨水这个节气,很自然让人联想起韩愈那首《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洒在天街上的春雨好像奶油般滑润,远处呈现出绿色,而脚下却看不到草。初春是长安城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比满城飘柳絮的暮春不知要强多少倍。四句诗中最令人叫绝的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形象地反映出“草木萌动”的景色。有一年春天,美国黄石公园的野牛突然狂奔不止,引起人们不安和猜测。其实无他,那是牛被远处鲜嫩的草色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