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传真 | 人民军工摇篮,百姓生活福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颉亚珍 长治日报记者 常珍珍 徐姗

2025-02-18 15:07 语音播报

头版

太行山腹地,一首歌谣至今传唱: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

歌中所颂,为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位于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峪村西,是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所在地,年生产武器弹药可装配16个团,被誉为“人民军工摇篮”。

我军第一种制式步枪——“八一”式步枪诞生于此;新中国一大批兵工人才成长于此;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发生于此,当时八路军战士与敌人浴血奋战8个昼夜,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

硝烟散去,精神永续。如今的黄崖洞,红绿辉映,业兴民富。

近年来,长治市黎城县挖掘红色资源,以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为龙头,集聚周边景区资源,串联红色研学路线、绿色观光景点,带动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鼓起“钱袋子”。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被誉为“人民军工摇篮”。长治日报供图

奇峰突兀、迭嶂连云,一泓涧水、劈山而下,黄崖峭壁、横亘东西。黄崖洞,因山壁上有一高25米、宽20米、深40米,可容纳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素有“太行画廊”之称的黄崖洞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丹崖如屏如画,岩洞阔大深邃,峡谷岩壑高深,林荫如盖,叠瀑成群,绿色资源极其丰富。“进入景区,仿佛一不小心跌进了人间仙境。”前来采风的作家李娟娟赞道。

军工湖、太行门、瓮圪廊峡谷、崔振芳公园、将军屋、烈士陵园、黄崖洞物资仓库、血花厅……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红色遗迹灿若繁星,一步一故事,一山一记忆,一水一英魂。

瓮圪廊峡谷长1.5公里,两侧高30米到200米,仰望只见蓝蓝一线,所以又叫“一线天”。这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黄崖洞保卫战中,年仅17岁的小号手崔振芳把守瓮圪廊,把日军堵在山门外达7天7夜;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出手榴弹、滚雷,击毙日军70余人。如今,行走在瓮圪廊峡谷,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激昂与悲壮。

黄崖洞。长治日报供图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优势,通过统筹整合、提档升级,同时加强红色课程创新性研发,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积蓄奋进力量。”黄崖洞文化旅游区负责人吴定旺说。

景区与多家党政干部学院合作,研发《6:1的背后》等红色培训课程,通过访谈教学、现场教学、视频教学、课堂教学,在寓教于游中,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去年以来,约10万人到黄崖洞文化旅游区接受红色主题教育。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长治日报供图

走出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蜿蜒伸展。公路两侧,是一家家自成特色的农家乐、民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黄崖洞,我们开了十几年的饭店,过上了守在家门口挣钱的好日子。”上赤峪村村民、“黄龙客栈”老板娘刘雷红笑盈盈地说。从小饭店起家,到发展成为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宿,她家农家乐一年的毛收入可达300多万元。

上赤峪村党支部书记栗水贤介绍,“除了开农家乐、民宿,周边村还有200多人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上班,守家在地就能有钱赚。”

吃上“旅游饭”,增收路更宽。近年来,黎城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下赤峪村、上赤峪村及小寨村依托本地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优势,聚焦黄崖洞、小寨两大红色文化游片区,整合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壶山温泉,打造红色旅游和美乡村集群,走出一条因旅而美、因旅而富的发展之路。

红色铸就文化底蕴,绿色扮靓发展底色。黎城,“红绿融合”泼墨乡村振兴新画卷。

瓮圪廊峡谷。长治日报供图

编辑:丰家卫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