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杨绛的幸福之家
2025-02-19 12: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杨绛,1911年7月17日(阴历辛亥年六月二十二日)于北京出生,原名杨季康,后以笔名杨绛行世。杨绛出生时,上面已有寿康、同闰康三个姐姐,所以排行老四。杨绛还有妹妹杨必、小弟俶等。

杨绛籍贯江苏无锡,但她生于北京,且从小生活在北京。小时候“发音吐字之纯正,语调神态之娇憨,活脱儿一个北京女孩!”(吴学昭著《听杨绛谈往事》,三联书店2028年10月第1版)吴学昭述,“杨绛先生平时说普通话带点南方口音,可每当忆及往日北京旧事如说邻里间的和气有礼,见面招呼:‘您早,吃了吗?’‘您慢走,回头见。’……竟是一派京腔。一次谈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清华静生活,那时女生宿舍有会客室,男同学来访,通常由宿舍的女佣高声通报,得到通知的女生就到会客室会客。‘XXX小姐有人找!’杨先生为我们摹仿宿舍女佣的呼叫,京味十足呢。”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1878—1945年),字补塘,又名虎头,笔名老圃。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国内闻名的大律师,辛亥革命后,先后出任江苏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浙江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和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职。杨绛在晚年曾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之约,撰写过《回忆我的父亲》。文中所记作者父亲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一代知识分子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近代化孜孜不倦的努力。那种司法独立、不畏强权的包公(当年也被称为“疯骑士”)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杨绛出生时,父亲杨荫杭正在北京一所政法学校教书,并应为宣统“辅政”的肃亲王善耆之请,晚上到王府讲授法律课。按说杨绛出生时,上面已有寿康、同闰康三个姐姐,不会受到太多重视,没想到她父亲竟对这第四个女儿特别钟爱。也许因为这是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也许因为杨绛出生时就透着一股灵性,招人喜欢。他为四女儿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杨绛的母亲唐须荌(1878—1937年)也是无锡人,与丈夫杨荫杭同龄,他们于1898年结婚。唐须荌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身上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曾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读书,与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以及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是同学。唐须荌与杨荫杭结婚后,甘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不愿抛头露面。

杨绛一岁时作者供图

现存关于唐须荌的史不多,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顺便提到了她的父母的关系,读来感人肺腑,弥足珍贵。杨绛说: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他们俩同年,一八九八年结婚。当时我父亲还是学生。从他们的谈话里可以听到父亲学生时代的旧事。他们往往不提名道姓而用诨名,还经常引用典故——典故大多是当时的趣事。不过我们孩子听了不准发问。‘大人说话呢,老小(无锡土话,指小孩子),别插嘴。’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他们的话时断时续,我当时听了也不甚经心。我的领会,是由多年不经心的一知半解积累而得。我父亲辞官后做了律师。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详细向我母亲叙述:为什么事,牵涉什么人等等。他们俩一起分析,一起议论。那些案件,都可补充《人性与世态》作为生动的例证。

杨绛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当中,可想而知,是相当幸运的。

来源:《杨绛先生的北京情缘》

作者:罗银胜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