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评论:特斯拉带来一个新启示
中国汽车报 | 作者 秦淑文

2025-02-19 21:15 语音播报

汽车

2月11日,特斯拉在美国之外的首座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正式投产,在中国开辟出第二条赛道,立足中国,拓展全球能源市场。这座工厂的规划产能是近40GWh,达产后,特斯拉今年的储能产品装机量有望增长50%以上。去年,特斯拉全球范围储能产品装机量是31.4GWh。

中国动力电池产供链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成本优势无疑都位居世界第一,是建设储能生产基地的最佳选择。虽然去年以来锂电池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价格持续下滑,内卷严重,但储能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目前仍是最佳入局机会。有机构预计,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今年全球仅大型储能系统的需求增速预计将达到56%。在各种储能产品中,电池储能装机容量占比越来越大,需求增速越来越高。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统计报告,前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占当年所有可再生能源净增量的97.6%。

毫无疑问,中国将是特斯拉头号储能市场。几年前,马斯克就对媒体畅谈过中国有在西部和北部荒漠地带搞光伏发电并输往东部地区的巨大优势,可以想见,总是瞄准超前技术的他,那时就有了在中国搞储能的想法。中国的能源革命已经持续多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高速增长。去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占比约为56%;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6%,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44%。巨量的不稳定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需要大量的储能设备来保存电量,为电网削峰填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经济高歌猛进,近些年来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今后五、六年的年均增幅高达20%,数据中心将成为继钢铁、化工、水泥、有色金属等产业之后的第九大能耗行业。同时,数据中心成为电力、工商、家庭、基站之后新兴的第五大储能市场。马斯克也在搞人工智能,自然非常明白数据中心储能系统的发展潜力。

不过,马斯克将与中国的电池巨头们展开激烈的较量。去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64.9%,中国企业占比93.5%,出货量最大的前8家企业都是中国的。中国企业之所以占比如此之高,是因为全球储能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量高达92.5%,而磷酸铁锂电池正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优势所在。

那么,特斯拉储能产品有何竞争优势、靠什么突破中国企业铁桶般的围困呢?据报道,国内某储能电池企业老总认为,在电芯、系统集成、热管理和算法等方面,特斯拉具有技术优势。听闻此言,笔者觉得特斯拉这“4把刷子”就是从其电动汽车那里移植而来,据此与中国企业在全球展开差异化竞争。那位老总承认,特斯拉进来之后,短期内会加剧行业技术竞争,但从中长期看,将倒逼整个行业技术升级,提升储能系统的集成效率和安全性。这也意味着特斯拉储能产品会像电动汽车那样在各个细分市场走高端路线。

谈到这里,笔者觉得国内各大车企应再度向特斯拉学习,审视自我,做好规划,跨界储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前所述,电池储能市场潜力巨大,需求逐渐多样化,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肯定高于新能源汽车,现有的计划和已经生产动力电池系统的10余家车企,完全可以基于自家的动力电池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储能电池,通过储能和汽车两个市场来摊薄动力电池的研发成本,在充电和换电之外开辟第三条“车能融合”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车-数-能”互相赋能生态圈。

向储能进军,也是化解近几年动力电池产能严重过剩的一个路径。据有关行业机构统计分析,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为51.6%,2023年降至41%,2024年升至47%;2025年很可能降至35%左右。动力电池行业急需在其他行业找到现实的需求量巨大、高增速的新市场。

好在储能产品还能享受到国家支持的优惠政策。有研究机构做了个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国家和地方已累计发布储能相关政策超过2000项。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储能行业的发展方向,还提供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实质性支持。

在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一些车企已经实现跨界,正在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完善产品,距离市场化已经不远。进军电池储能市场,可以说是第三个可以具有普遍性的跨界项目。打败和兼并第二、第三层次的现有储能产品企业,让整个电池储能市场的产品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提升一至两个档次,就是车企进军储能市场最好的历史机会。

去年,特斯拉全球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1%,是2011年以来年度销量首次下滑;在华销量同比增长了8.8%,没有跑赢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市场15%的平均增速,更不及新能源乘用车的40.7%。

向储能行业进军,是不是意味着特斯拉不太重视汽车产业了?显然不是。跨界高度关联的另一个市场,“产业融通效应”将会发挥得更好,两把“剑”的竞争威力都会因此而增大。特别是西方国家在储能产品上找麻烦的程度要比汽车少得多,在各国立足兴业的环境要好一些。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