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申公豹”
浙江宣传 | 作者 金轩

2025-02-20 08:37 语音播报

时事

日前,《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并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八。这段时间,除了人见人爱的吒儿,电影里的申公豹也让很多人破防。

电影中,申公豹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反派角色,而是转变成了身不由己的“家乡骄傲”,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更是在网络上引发了一串串情绪的回响。从“申公豹代购药单”到“办公室申公豹”,网友们在这个角色身上找到了共情点。还有观点直言,“申公豹戳中了人心中与现实撞击过的那部分”。

为何申公豹会引发这些共情?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电影预告片中,申公豹战斗画面 图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申公豹这个角色,从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开始,一直是反派加丑角的设定。但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申公豹凭借“仙界边角料,家乡小骄傲”的形象,以及一人战三龙的抉择,完成了华丽转身。

可以说,这部电影对申公豹这一角色的塑造很出彩。他不是爱谄媚的“申公公”,没有主角光环,却背负着“全村的希望”,修仙全靠自己努力,有着自己的追求和难以言说的苦衷。至此,申公豹不再是脸谱化的“大反派”,而是带有一些悲情色彩的立体角色。

这一波对申公豹的共情,源于在这个角色身上,很多观众看到自己平凡的影子。身无旁物,没有背景,不躺平不放弃,努力在学习上、事业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即使没有很杰出的成绩,也没有多光鲜的履历,却是家人的希望和骄傲所系。

漫漫修仙路上,申公豹拼尽全力方才存下寥寥数颗仙丹,又尽数慷慨给予弟弟申小豹,而反观无量仙翁那里,不费吹灰之力就集了一大箩筐。于是,一些短视频将申公豹被无量仙翁利用的桥段,解读成了被职场PUA的典型。在一些网络观点里,申公豹也被解读为普通人在努力后,遭遇天花板的样子。在心疼这个角色之余,部分网友开始自嘲:“已被确诊为‘办公室申公豹’。”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申公豹这个角色不该被过度同情。即便身不由己,即便渴望出人头地,也不能不择手段向上爬,也不该少了善良。比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末尾,眼看着敖丙和哪吒被天雷摧毁,申公豹却选择溜之大吉。因此,普通人不该以此为榜样。

对于角色的解读,确实千人千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说,逆天改命的哪吒给电影插上了理想主义的翅膀,那么普通人模样的申公豹,则为电影添上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同样值得回味。

广大网友对申公豹的解读,其实是现实与理想的“拔河”。无论是共情还是批判,都说明这个角色蕴藏着意义,引人思考。

对普通人角色被抽离的“逆反”。申公豹这个角色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足够普通,接上了地气。此前有不少关于“国产影视剧中普通人角色正在消失”的讨论。在部分影视剧中,高智商、高颜值是主角的标配,动不动就是总裁董事长;还有的主人公,即便是格子间的普通打工人,却开着好车,住着豪华大平层,台词说的是生活愁苦,可吃穿住用行却处处体现优越。

这种抽离普通人的人物设定,不符合生活的常识和逻辑,给观众带来的是剥离感。观众不但不会买单,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申公豹这个角色的走红,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希望光影魔术能塑造更多贴近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对职场身份认同的焦虑。申公豹本是妖族,修炼成了仙,却在仙门中格格不入,努力但得不到师尊的重用。有网友认为,申公豹就是打工人的“嘴替”,他的台词反映了打工人的身份认同焦虑。初入大城市或者刚刚入职大厂,该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又该如何让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这是摆在诸多毕业生和小镇青年面前的现实问题。

他们努力融入“主流”,但又担忧因为身份的差异、资历的差距而遭遇排斥。他们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考虑父母亲人的感受,放不下对家乡的挂念。这种焦虑在申公豹的故事中找到了情绪的共鸣。因此,赏析申公豹这个角色,与其说是在看电影,不如说是在通过一面镜子看自己。

对付出与回报无法对等的担忧。有网友说,申公豹就是一名修仙界的“小镇做题家”。他依靠自身努力,摸到了仙界的门槛,还想更进一步时,却发现前面隔着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这一点也具有一定现实性。

比如在工作中,面对职场内卷,或许有的人已经非常尽心尽力,却未必样样如意,不一定能获得想要的回报,还可能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更有甚者,努力干到35岁,等来的可能不是升职加薪,而是被优化下岗。这类现象,不仅会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与流失,也会引发打工人的精神内耗。

申公豹不想做人生的看客,他想扼住命运的咽喉。我们可以欣赏这份执着,理解申公豹,但未必一定要成为申公豹。申公豹的故事不是人生成长的“黑神话”。相较于过度解读和模仿,将之作为校准人生坐标的锚点,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一直都在仰望英雄,不妨试试做自己的英雄。有段子调侃,“走进电影院前以为自己是哪吒,看电影时觉得自己是申公豹,走出电影院才发现自己是土拨鼠”。这个世界多数人也许没有哪吒逆天改命的本领和决心,但很多人都留存着申公豹那样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的初心和劲头,或者想像土拨鼠那样用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在仰望哪吒那样战天斗地的英雄之后,试着做一做自己的英雄,也未尝不可。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身价值,但也别总给自己太重的思想包袱。这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同样值得尊敬。

人生不是单行道,守住自我也是一种成长。申公豹并非完人,他机关用尽地追求成功,最终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沉重的代价。所谓有身份有地位的成功,并非唯一的出路,它只是人生众多可能中的一种表现。为了迎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失去自我,这种成功的代价太过沉重。“一代名儒”宋濂曾说,“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讲的就是要坚守自己内心的标准,不要轻易被世俗的纷扰所动摇。无论成功与否,守住自我都是一种宝贵的成长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追求。平凡的人生,也可以不甘寂寞,活得精彩,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问心无愧地在世间走一遭。正如王阳明临终前对弟子们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搬走成见的大山,是个人的修行,也是社会的责任。“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申公豹的这句台词,在网络上走红,引出了很多的段子和讨论。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存在着或明或暗的成见,一个集体当中也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成见,就如一座座大山,阻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要搬走这些大山,需要个体有勇气正视自己,有决心改变偏见,也需要社会努力打破成见,足够唯才是举、开放包容。比如,搬走成见的大山,让更多“小镇做题家”放下身份的焦虑,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在各领域开拓更多样的成长路径,包容更多元的交流碰撞,创造更公平的环境,方能让成见无所遁形,年轻一代的道路自然也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有信心。


编辑:康琪雪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