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六环,宛如一条蜿蜒穿行于城市副中心的大动脉,它既是市民日常出行的交通要道,更是串联起过去与未来的关键纽带。伴随着城市的蓬勃发展,这条路正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蜕变……为回溯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工程建设历程,公众号特辟专栏特辑,重拾沿途旧忆,再品建设风华。
寒来暑往、四季更迭,一群逐梦者扎根京华一隅,用岁月与热忱为东六环的新生铺就通途。他们的故事在时光中悄然沉淀,每一段经历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
郭琪的期待
寒冬腊月,凛冽的北风呼啸着,细密的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在东六环项目的施工现场。郭琪站在这片土地上,身上的棉衣很快落满了雪花,可他的目光却紧紧地锁定在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中,眼神里满是专注与坚毅。
2019年11月30日,项目开工那天,同样是这样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郭琪怀揣着期待与使命感,一头扎进了东六环改造工程的建设中。开工那天,机器轰鸣,雪花在挖掘机扬起的热气中飞舞,仿佛也在庆祝这场盛大工程的开幕。从第一方土的开挖,到第一个钢筋笼的吊装,再到第一方混凝土的浇筑,他都全程参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
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项目。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延庆的冬奥配套项目,那是在山区,以路基、桥梁建设和矿山法开挖隧道为主;而如今9.2公里的东六环隧道,有7.4公里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两侧共约1.8公里采用明挖法施工,截然不同的工艺,为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体验。郭琪回忆起两个项目的差异,感触颇深。盾构法施工对城市地上建筑的影响极小,通过盾构机在地下几十米深处掘进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对地面的扰动,相比矿山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东六环隧道的盾构施工难度极大——隧道埋深大,又地处副中心核心区域,周边建筑物和环境要求等级高,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沉降数值、泥浆排放等控制标准极高。
刚参与项目时,盾构施工工艺对郭琪来说是一片未知的领域。通州区的地层以砂层为主,盾构开挖直径又达16米级,对于我们来说,可借鉴的经验极少。如何控制沉降和渗漏水情况,成为整个工程的难点。为了攻克这些难题,郭琪和团队踏上了学习之旅。他们前往南方过江过河隧道较多的地区交流学习,汲取先进的盾构隧道施工经验。施工过程中,依托创新技术、数字化平台,通过BIM+GIS等先进的施工管理方式对掘进过程进行24小时监测,不断调整盾构掘进参数,以确保隧道平稳掘进。
东六环项目所采用的两台盾构机,在当时盾构机下线及掘进时,是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首次采用同步双液注浆技术,相比传统的单一浆技术,能在十几秒内快速凝固,有效支撑隧道支护体系,保障隧道不沉降、不漏水。后续不少隧道项目都借鉴了这一技术经验。从项目的设计规划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心血。在规划阶段,对于采用大开挖、盾构和开挖结合,还是长大直径特长隧道盾构技术,都经过了多轮论证。最终,项目采用7.4公里的盾构掘进加1.8公里明挖施工相结合的方式修建隧道。
当盾构机轰鸣着破土而出,震撼瞬间被郭琪收录眼底,此刻地面之下悄然生长的,不仅是钢铁铸就的隧道,更是一个建设者关于城市未来的全部期待。
在四季流转中,东六环改造工程的钢筋铁骨里记录着1500多个日夜的温度。待到春风再临通州时,车流将驶过这些凝固着汗水的坐标,每道焊缝都在讲述,每块砂砾都在证明:建设者们把最赤诚的奉献,刻进了工程的每一处,化作城市交通动脉中跃动的力量。
供稿:首发建设公司党总支
编辑:张梓伸
审核:关华 郝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