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女性可能会遭遇这样难以言说的尴尬:当开怀大笑、突然打喷嚏,抑或是弯腰抱起宝宝时,刹那间,会感觉到有热热的尿液浸湿内裤。这其实就是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典型表现,即在腹压突然增加,比如咳嗽、喷嚏、大笑、抱孩子或者体位改变时,尿液会不受控制地从尿道口漏出。
一、压力性尿失禁对女性的影响
压力性尿失禁在中老年妇女群体中尤为常见,据统计,40岁以上的女性里,有30 - 40%的人受此困扰。虽说它不像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那般直接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质量。很多女性会因担心身上残留尿臊味,在人际交往中变得畏缩不前,害怕这会阻碍正常的日常交往。在夫妻生活方面,也会因尿失禁而心生顾虑,影响亲密关系。不仅如此,长期的尿液刺激还可能引发会阴部湿疹皮炎,增加反复尿路感染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患者因不堪其扰,逐渐不愿参与正常的社交和日常活动,久而久之,形成社交障碍,故而有人将其称作“社交癌” 。不过,值得宽慰的是,压力性尿失禁并非不可战胜,它是能够预防、改善,甚至完全治愈的。
二、高危人群面面观
1. 生育相关因素:分娩次数多的女性,其盆底肌肉反复经受扩张和牵拉,受损风险增加,患SUI的几率也随之上升。经阴道分娩的女性,相较于剖宫产者,由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和神经受到的直接挤压和损伤更为严重,发病率更高。特别是经阴道难产的情况,产程中的艰难会进一步加剧盆底损伤。此外,如果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母亲在分娩时盆底承受的压力更大,日后患SUI的可能性相对于正常体重儿的母亲也更高。
2. 其他因素:肥胖人群中,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腹部压力,持续压迫盆底组织,导致盆底肌肉松弛,使得SUI发病风险升高。而习惯性便秘、吸烟以及慢性咳嗽等,会频繁增加腹压,长期作用下,也与SUI的发病紧密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女性体内雌激素减少,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盆底松弛、尿道退行性变以及子宫阴道脱垂等,进而导致SU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三、探寻发病根源
1. 年龄因素: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体各器官逐渐走向老化。尿道和膀胱周围原本起到支撑作用的韧带和肌肉,会慢慢失去弹性,变得松弛。同时,尿道括约肌的功能也大不如前,其控制尿液排放的能力退化,这就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 生育因素:在怀孕过程中,腹腔压力以及盆腔脏器的重力持续作用于盆腔肌肉,加上子宫随着孕周不断增大,重量日益增加,使得盆底肌肉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逐渐松弛、下降、膨出。这种变化会导致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发生改变,尿道阻力降低,从而使尿控能力减弱,引发SUI。顺产时,胎儿通过阴道娩出,阴道会受到明显的挤压扩张,弹性下降,盆底神经和肌肉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怀孕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对女性的盆底造成损伤,只是损伤程度有所不同而已。那种认为剖宫产就能完全避免盆底肌肉损伤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剖宫产的产妇同样有必要进行盆底肌的康复训练。
3. 其他疾病或损伤:经历过阴道及尿道手术、存在盆腔内肿块、膀胱膨出或子宫脱垂、膀胱损伤等情况,都可能破坏尿道和膀胱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增加SUI的发病风险。此外,慢性咳嗽、肥胖以及长时间从事重体力活动等,会使腹压反复或持续升高,对盆底组织造成不良影响,进而诱发压力性尿失禁。
四、构筑预防防线
1. 产后注意事项:产后不宜使用腹带过度收腹及塑形瘦身,这可能会影响盆底肌肉的正常恢复。同时,要避免长时间蹲、站或提重物,因为这些行为会增加腹压,不利于盆底肌肉的修复。
2. 体育锻炼与体重管理:积极参与全身性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盆底肌肉的力量。对于肥胖者而言,减肥刻不容缓,减轻体重能够有效降低腹部对盆底的压力,减少SUI的发病几率。
3. 避免增加腹压行为:尽量避免从事增加腹压的体力劳动或过于剧烈的体育运动,防止对盆底肌肉造成额外损伤。
4. 饮食与疾病控制:减少酒精及咖啡因的摄入,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刺激膀胱,影响其正常功能。对于可能引起腹压增加的疾病,如哮喘、感冒、支气管炎、咳嗽以及习惯性便秘等,要积极进行治疗,从根源上降低SUI的发病风险。
五、精准分级,了解病情
1. 轻度:一般日常活动以及夜间睡眠时不会出现尿失禁情况,仅在腹压突然增加时偶尔发生尿失禁,日常生活中无需佩戴尿垫。
2. 中度:当腹压增加,以及站立起身活动时,会频繁出现尿失禁现象,需要佩戴尿垫来维持正常生活。
3. 重度:不仅在起立活动时,甚至在卧位体位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尿失禁,这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交活动。
六、多元化治疗策略
1. 非手术治疗
• 盆底肌肉锻炼:鉴于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源于尿道括约肌控尿能力不足以及盆底肌肌力减弱,加强盆底肌肌力和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就成为治疗的关键。其一,Kegel(凯格尔)锻炼法,也就是常说的提肛运动,通过有意识地持续收缩盆底肌肉3 - 5秒,随后放松3 - 5秒,以10 - 15次为一个循环,每天进行3 - 8个循环,坚持8周以上,就能有效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不过,该方法的效果取决于动作的正确性以及长期的坚持。其二,阴道哑铃锻炼盆底肌肉,将阴道哑铃放入阴道,患者需凭借自身努力收缩盆底肌肉,使哑铃保持在一定位置,每次收缩维持10 - 20分钟,每天进行1 - 2次,4 - 6周后症状会有所改善。这两种锻炼方法最好在医院检查后,遵循医生的评估与指导,再回家自行练习。
• 生活方式干预:减肥能够减轻腹部对盆底的压力,戒烟可以减少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刺激,合理膳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营养均衡,这些都对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状况有益。
• 电刺激治疗、磁刺激治疗:通过特定的电刺激或磁刺激,能够调节盆底肌肉的神经肌肉功能,增强肌肉收缩力,改善尿失禁症状。
• 药物治疗:选择性α1 -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刺激尿道平滑肌α1受体以及躯体运动神经元,增加尿道阻力,但可能产生高血压、心悸、头痛、肢端发冷等副作用,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脑中风。M - 受体阻滞剂则通过阻断膀胱或盆腔的M受体,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强度,不过其副作用包括口干、便秘、心悸、眼压升高等。
2. 手术治疗
• 手术治疗适应症: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或者无法坚持、不能耐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人群;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渴望彻底改善尿失禁状况的患者;以及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病变,需要进行盆底重建的患者,应同时施行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
•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Burch阴道壁悬吊术、膀胱颈吊带术等。这些手术旨在通过修复或加强尿道和盆底的支持结构,恢复尿道的正常功能,从而解决尿失禁问题。
3. 治疗后的随访:不同治疗方式有不同的随访时间要求。盆底肌肉训练后2 - 6个月内,需关注训练效果及肌肉恢复情况;药物治疗在3 - 6个月时,要评估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后,6周内至少随访一次,以检查术后恢复情况,6周后则着重随访远期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确保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七、正确应对,积极治疗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症状,首先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以健康的心理面对这一疾病,同时注意保持个人身体清洁卫生,减少因尿液残留引发的不适和感染风险。即便症状较为轻微,但如果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治疗,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辅助检查,如排尿日记、尿失禁问卷表(ICI - Q - SF)、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尿道造影、超声、压力诱发试验、膀胱颈抬举试验等,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明确疾病程度和分型,从而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进行公益科普与学术交流,倘若身体出现不适,请务必及时就医。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的直接依据。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文献资料,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