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一批高质量温情走心歌曲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推出与走红,众多创作者纷纷开启了其合唱版本的改编模式。特别是由袁晶作词、曹正杰作曲、王菲演唱的《世界赠予我的》这首作品,凭借其蕴含生活哲理的歌词、温馨动人的旋律、天籁般的歌声演绎而成为了今年春晚的亮点之一,也成为了合唱界的追逐焦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这首歌曲唱响除夕夜后的两天时间内,网络上便出现了10多个合唱总谱版本。其中既有业已成名的创作达人参与,也有合唱新人的初次试水,且推出的平台与发布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作曲家徐欣在“合唱学堂”公众号以多个改编版本赠谱的方式发布,青年作曲家靳子玄同样以多个版本赠谱的方式在哔哩哔哩网站发布,而作曲家曹冠玉则是以AI人声演绎的方式在“小虫合唱”公众号推出,再加上若干自媒体版本(有的录制了范唱音频,有的录制了合唱团排练视频片段)……这种争奇斗艳、你追我赶的合唱编创群体行为,成为了这个春节档合唱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笔者认为,“热门歌曲的合唱改编”这一现象在当下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热潮,是基于过往某种惯性使然,同时又借助网络新媒体快速传播的优势实现了加速。伴随这一现象的产生,某些问题也同时酝酿发酵。
中国合唱界长期秉持的传统
热门歌曲的合唱改编并非近年来的新生事物,而是早在资讯并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便有了先行者。
金巍、陈国权、陈一新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三位作曲家均以质量上乘的合唱改编而享誉业界,同时又通过乐谱单行本的正式出版发行,为彼时的众多合唱团奉上一场久旱的“甘霖”。合唱团可以在不脱离合唱语境的前提下演唱自己喜欢的热门歌曲,为合唱贴近大众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合唱改编的作品类型选择方面,三位各有侧重:陈一新偏好港台流行金曲的改编,其编创的《我只在乎你》《匆匆那年》《最浪漫的事》等作品对中国流行合唱的兴起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陈国权偏爱经典主旋律题材歌曲的多声部重塑,其改编的《追寻》《映山红》《把一切献给党》等作品具有深厚的群众演唱基础。金巍则综合前两者的偏好,既对通俗老歌予以关注(如《再回首》《牵手》《思念》),也对民族民间进行充分挖掘(如《莫尼山》《彩云追月》),还对戏曲情有独钟(如《家住安源》),更对红色经典不遗余力(如《红旗颂》),体现出其音乐风格涉猎的广泛性。
近年来崛起的新一代作曲家在合唱改编方面更注重时效性,即在某首歌曲火爆之后,第一时间便推出合唱的改编版本,与此同时,合唱团也会迅速跟进,传播效率相较于从前大幅提升,并作为衍生品与原曲共生互补。其中首先“出圈”的是青年作曲家温雨川在2016年改编电影《大鱼海棠》的主题曲《大鱼》,由于该曲幽静深远的气质十分契合圣乐风格的合唱,在以多声部呈现之后反倒让原曲的意境进一步升华,因此该合唱改编版本在当时成为了“现象级”的存在,同时也激发了同行们的改编创作热情。
此后,几乎所有火爆一时的单曲都有合唱改编版本予以呼应,无论是青年作曲家吴昊改编的《萱草花》《敕勒川》《星辰大海》,还是笔者改编的《看山看水看中国》《人世间》《上春山》,抑或是合唱新锐张益改编的《锦瑟》《向云端》等,都有着极高的传唱率。
时至今日,合唱界的这一改编传统热度不减,即便如上文提到的三位前辈也仍然老骥伏枥、笔耕不辍,近期也都有佳作问世(金巍的《苹果香》、陈一新的《情人》、陈国权的《爱永在》),与年轻一代作曲者共同探索着中国合唱“大众艺术化”的道路。
今年春节档为何如此“内卷”?
既然合唱改编已有长期的实践传统,为何2025年央视春晚的热门歌曲比往年更受关注,甚至让一众合唱编创者们宁可放弃新春佳节的宝贵休息时间也要熬夜“内卷”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分析:首先,2024年央视春晚一炮而红的歌曲《上春山》(玉镯儿词张超曲),让去年的若干合唱改编版本在整个上半年赚足了关注,这势必成了诸多合唱编创者们在今年铆足劲参与其中的直接动因。其次,央视春晚今年首次采用了部分歌曲提前发布预热的做法,像《世界赠予我的》《住在心里的人》等歌曲都是提前一周在全网传播,这给了众多合唱人以充足的时间进行构思,部分创作者甚至在春晚开播前就已基本完成合唱改编,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大年初一就有合唱改编版本推出的局面。再者,今年央视春晚的这几首热门歌曲,歌词内容不再回避人生的失意时刻,这种对生活真实的刻画,极易引发大众的强烈情感共鸣,也促使合唱创作者们产生改编的创作冲动。此外,AI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合唱新作品的虚拟音响体验真实度。以往,创作者只能借助打谱软件中“塑料味”浓重且无法唱出歌词的MIDI音色进行简单模拟,而现在,带有唱词的AI人声能够真切地再现合唱效果,这无疑为那些没有合唱团的创作者提供了强大的参与动力。
“开胃菜”不可视为“大餐”
当然,热门歌曲的合唱改编也一直伴有不少的争议,焦点在于:原词曲作者是否授权同意改编?此外,五花八门的改编版本良莠不齐,质量上乘者可以与原作相得益彰,拙劣者却会拉低艺术下限从而给原作者带来诸多困扰等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其一,针对热门歌曲的合唱改编只可当“开胃菜”,切不可视为“大餐”,偶尔为之,来调动一下大众对于合唱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当然是可以的,这也是防止观众审美疲劳的有效手段。但是,一名创作者如果只投身于热点曲目的改编,一支合唱团如果只演唱简易难度的流行合唱,中国合唱界如果大比例充斥着“歌曲式”小品的话,那么合唱这一体裁的古典严肃属性将会渐渐消失,中国从合唱大国走向合唱强国也就无从谈起。
所幸,上述作曲家并未一味沉浸于热门歌曲的改编。他们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热门歌曲改编作品,却也在学术层面产出了众多高规格的原创作品,成为探索与建立中国合唱学派的中坚力量。从版权角度来看,在版权问题未解决时,热门歌曲的合唱改编应作为公益行为,而非用于商业目的(若能通过正规渠道解决版权问题,则另当别论)。实际上,站在纯公益的立场,许多词曲原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优秀合唱版本,不仅不会反对,还会主动点赞、转发宣传。从创作维度来说,合唱改编要兼顾普及与提高。不能仅局限于原框架下简单的“单旋律配多声部”,而应充分运用各种创作手段,让作品更加丰富立体,凸显合唱独特的多声部技术含量,以实现更广的传播与更高的艺术价值。
吴可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