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街道夯实市民服务工作 点亮政务服务新形象 一刻钟建设“圈”出幸福生活
2025-02-22 21: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以家为圆心步行15分钟,能做什么?在陶然亭街道,无论是购物、学习等各类生活琐事还是文化娱乐、就业咨询等多样需求,足不出“圈”就能尽享生活便利。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陶然亭街道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聚焦关键环节,持续整合地区资源,完成“一刻钟就业服务圈”“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扎牢扎实“民生兜底服务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把服务触角精准延伸至群众生活的每一处细微角落,不断增强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陶然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工作人员正在向办事人讲解相关政策

组织开展居民喜欢的活动,延伸拓展服务触角

一刻钟政务服务圈

“陶无忧”管家团 阳光理政用心服务

走入位于龙泉胡同的龙泉社区服务站,原木风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记者看到,一旁的暖客厅里整洁明亮,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相关业务服务流程在站内有专门的指示牌进行说明,高拍仪、评价器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两位“全科社工”正在服务台前耐心地为居民核对资料、解答问题,指导操作。

“自助服务”可有效减少办事人等待时间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十分钟就解决我的难题。”家住陶然亭街道龙泉社区的张雪(化名)开心地说道。原来,一周前,张雪的社保卡不小心丢失了,心急如焚的她原本以为要跑到区政务服务中心才能挂失补办,然而,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发现,她只需拿上材料,步行到社区服务站,15分钟便能完成挂失手续。“由于工作原因,我每次去办业务时间都不太方便,总打退堂鼓。现在好了,下班回家就能顺道把事给办了,而且还能手机在线办,不用出社区,可太方便了。”张雪感叹道。

像这样的暖心服务在陶然亭街道并非个例。陶然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促进街道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升级,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陶然亭街道打造多元参与、功能完备的“五位一体”全科政务管家服务体系——“陶无忧”管家团,秉承“阳光理政,用心服务”理念,服务范畴涵盖办事咨询、新政宣传、线下协办、云端帮办、“办不成事”协调等五大领域,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进一步满足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

为不方便出门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此外,街道还创新性打造“陶然1+10+N”暖客厅式基层政务服务新模式,即以1个街道大厅为中心,建立10个各具特色的社区政务服务站,延伸N项服务触角、下沉政务事项,居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即可办理社保、医保、退休、计生、残联等各类业务。街道还引入了智能化设备,如自助终端机和线上预约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办事效率。面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街道还推出了“帮办代办”服务、上门服务。许多居民表示,现在办事不仅方便,服务态度也变得更好了。

“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不仅是一项便民举措,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结合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收集整理报告及群众满意度反馈,持续推进“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宣贯推广,扩大居民群众对“一件事”网上办事的知晓度和使用率,提升全程网办帮扶服务效能,同时加强基层政务服务人才库建设,增加政务业务培训频次,鼓励街道、社区全体政务服务工作人员考取“政务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街道政务服务团队整体专业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贴心,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电子地图”解锁便民服务新体验

早上9点,家住陶然亭街道红土店社区的王大爷像往常一样,推开家门,迎着初春的微风,开始了新的一天。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今天没有像过去那样凭记忆摸索路线,而是掏出手机,点开了街道新推出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电子地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附近的早餐店、图书馆、养老驿站和便民菜场,甚至还能看到商户的经营时间与联系方式。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的小吃窗口

“今天吃个网红早餐。”王大爷一边说着,一边按照地图导航,步行不到10分钟就来到了黑窑厂糖油饼店。热腾腾的糖油饼刚出锅,香气扑鼻,王大爷买了两张,心满意足地装进保温袋里。买完糖油饼,王大爷没有急着回家,而是按照地图指引,步行9分钟来到了陶然亭街道图书馆。图书馆里已经有不少居民在安静地阅读,王大爷找了个位置坐下,翻开了他最近在追的历史小说。“以前都不知道家附近有个公共图书馆,现在有了地图,发现离家这么近,走路就能到,真是方便多了。”王大爷笑着说。

2024年底,陶然亭街道锚定“六个陶然”奋斗目标,积极探索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打造南北两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便民服务电子地图,让居民日常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借助“生活圈”优势,居民可就近找到充电桩

据悉,便民服务电子地图汇聚了辖区内的十余项便民服务资源,既包括了菜店、超市、小修小补等基础保障业态,又有文体中心、鲜花礼品、智能充电桩等品质提升业态,包含商家200多家。居民通过电子地图既可以搜索周边的各类业态,又可以导航到所需的商家。同时,地图内还整合了商户信息、活动预告等内容,真正实现了“一图在手,生活无忧”。

“我们希望通过线上模式,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规划一天的生活。”陶然亭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居民的需求,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接下来,街道还将定期更新地图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陶然亭街道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建设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科技赋能,街道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居民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关怀。未来,陶然亭街道将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电子地图,搭建陶然便民服务平台,探索更多智能化服务模式,把更多便民惠民服务送进社区,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质增效。

一刻钟就业服务圈

打造家门口的“就业会客厅”

上午9点半,陶然亭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陆续迎来几拨求职者,与普通招聘会人声鼎沸的景象不同,市民中心布置得更像“家庭会客厅”。企业招聘台与求职者座位相邻,鹅黄色灯光映照着环形洽谈区,企业资料册与求职者简历并排置于桌角,一场深度匹配的招聘洽谈正在进行。

“我们不做‘人海战术’,所有参与企业和求职者都提前由社区专员精准对接需求。”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月一次的党群服务中心招聘会虽规模不大,却讲究实效。去年32岁的何某正是受益者之一,社区就业专员发现他具备人力资源工作经验后,直接带他参与专场洽谈,与对口企业当场完成初试,次日便成功入职。

陶然亭街道图书馆二楼同样藏着就业服务的巧思。走进就业指导会客厅,简历修改工位、职业测评系统一应俱全,旁边的“就业直播间”内配备了齐全的直播设备。高校毕业生唐某曾在这里改写命运,“我本想靠海投简历找工作,结果碰壁三个月。”街道工作人员主动邀约她参与职业测评,修正求职方向,仅10天后便斩获心仪岗位。“以前觉得公共就业服务离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难题。”唐某感慨。

在陶然亭街道的就业服务体系里,“数据跑腿”与“人工跑腿”正形成合力。下辖10个社区全部建立“1+1+1”服务团队(社区书记+专职社工+就业专员),动态更新求职台账,6处商超宣传栏定期更新岗位信息。

40多岁的陈某曾因照顾重病的家人失业两年。“我们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既关注求职需求,也关心生活难题。”就业专员发现其家庭变故后,立即启动紧急帮扶机制。依托辖区企业需求台账进行匹配,结合陈某养犬特长,一周内便将其推荐至派出所饲养工作犬的岗位。“骑电动自行车10分钟就到单位,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陈某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种‘长情陪伴’已成为我们服务的常态。”工作人员介绍,“从求职者初次咨询起,我们的跟踪服务便全程陪伴他们走过求职的每一步。”据悉,2024年陶然亭街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7.94%。陶然亭市民服务中心还自主编撰“一图一表一册”(就业流程图、人员动态表、就业服务专员工作手册),让新入职社工也能快速掌握帮扶技巧。

“科技不替代温度,而是放大温度,陶然亭街道通过智慧化赋能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展示了街道就业服务的三大智慧场景:就业服务电子地图可获知距离最近的就业公共服务站联系方式,职业胜任力测评系统通过百余项指标生成“就业画像”,“职赢灵活”平台综合全市用工需求实现人岗秒级匹配。点开“陶然亭就业电子地图”,18个服务网点实时定位,扫码即可查询岗位详情、预约职业指导。去年10月启用的这套系统,将服务半径压缩至步行15分钟的范围。

这套线下阵地与数字技术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助力陶然亭街道获评2024年“北京市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当数字技术被赋予人文温度,‘一刻钟就业服务圈’便不只是物理距离的丈量,而是通过为辖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多元的公共就业服务,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解决就业问题。”工作人员说道。

民生兜底服务网

精细化救助体系 多维度破解困局

在陶然亭街道档案柜里,关于居民汪林(化名)的帮扶材料格外厚重——这份记录折射出帮扶工作对于特殊群体的重要性。

56岁的汪林因患严重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其两个女儿均不愿履行赡养义务,他的生活开始出现困难。街道工作人员先后协调丰台、东城两区司法局启动法律援助,联动派出所核查亲属关系,最终通过法院调解明确赡养责任,帮助汪林恢复生活自信。其间,陶然亭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以“预审+承诺”机制突破政策瓶颈,使汪林即使在诉讼期仍保持正常生活。

相关负责人介绍,汪林无固定住所,常借住朋友家,此次病发没钱住院,希望能办理低保以解决基本生活和看病难题。然而,因涉及赡养费纠纷,他的低保申请之路并不平坦。面对这样的困境,陶然亭街道的工作人员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行动起来。

街道首先协助汪林申请法律援助,通过诉讼方式向其女儿索要赡养费。在丰台区人民法院的调解下,汪林与次女达成了每月支付抚养费的协议。随后,街道工作人员又帮助汪林查找并联系上了多年未见的长女,她表示不愿承担赡养义务。街道并未放弃,继续为汪林申请法律援助,就赡养费问题起诉长女。

在等待赡养费纠纷案件开庭期间,汪林的病情日益严重,多次就医却无力承担医疗费用。街道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多次到医院看望汪林,指导其填写申请低保所需的材料,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决定先行为其办理低保,以解燃眉之急,待赡养纠纷判决生效后依规追溯差额。这不仅在程序上突破政策瓶颈,更实现了“法理情”的融合。

今年年初,汪林已经领到了低保金,并成功办理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得到了有效保障,他的病情也在医院的治疗下逐渐稳定下来。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陶然亭街道构建的民生兜底服务网,截至2024年底,街道救助体系已精准覆盖466户低保家庭,动态退出不合格家庭47户,通过高频次探访和精准服务,确保救助对象需求及时响应。

“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我们致力于用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为他们编织一张坚实而温暖的安全网。”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从法律援助到亲情调解,从紧急低保预审到医疗保险办理,街道将持续深化“民生兜底服务网”建设,让每一位身处困境的居民都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文字:陶宗瑶 段雁南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