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珍藏有22000多卷明代纸帛经书,其中包含明南藏、明北藏、藏汉合璧等众多经卷,这些纸帛经书具有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明代一共有三种官版大藏经,分别是《初刻南藏》、《再刻南藏》和《北藏》,在云居寺能看到其中的两种《再刻南藏》和《北藏》。《南藏》刻印地点在南方,《北藏》就刻印于北方,当时为了做出区分,《北藏》改变了经文字体,采用的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正楷,插图采用了唐代吴道子的细纹白描。
《北藏》在刻完之后,一直作为官赐藏经,由朝廷印刷,颁赐给各地寺院。凡迎请《北藏》的寺院,必须建藏经楼珍藏。在南、北两藏中,《北藏》更具有官方性质和权威性,不可以随便印刷。云居寺现收藏《北藏》各时期的印本约9000卷。
明北藏
据考证,《北藏》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宫廷版藏经,内容集各宗派经籍、戒律、论藏之大成,篇目繁多,内容丰富并且经过七轮校勘,具有一定的版本学和校勘学的价值,它不仅是研究佛教传播历史和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史书和地方志的缺漏,堪称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经文里有很多字我们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经文上也会有拼音和解释。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北藏》上的音释,了解古人在没有拼音字母的情况下是怎么注音?
自古至今有很多注音的方法,例如直音法、读若法、还有反切法等。直音法是用一个完全相同读音的字来注音,例如“填空”的“填”字,就会用“田地”的“田”为它注音,因为很多人姓“田”,这个字比较常见。
但是直音法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有很多字没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是生僻字,慢慢就出现了“读若法”,“读若法”不仅可以用同音字注音,还可以用读音相近的字注音,“烟”可以用“严”注音,所以说“读若法”扩大了“直音法”的使用范围。
反切是古人最常用、最广泛、最长久的汉语注音方法,它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的音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反切的规则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定清浊,下定四声。
我们来看看《北藏》上的反切就明白了,如“燋炷”,取“炷”的声“zh”、“戊”的韵“u”(四声),合起来就是“zhu”(四声)。那么燋炷是什么意思呢?上面写了“燋炷谓燋灼燈炷也”,也就是烧焦的灯芯。
反切产生后,一直使用了1800多年,但同样的字,古今的读音却有差别,方言的读音也有所不同,因此,反切就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而且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的成分,可用的字也特别多,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所以后人对反切不断的改良,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反切法才被淘汰。我们现在使用的拼音是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并于当年秋天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进入了全国小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