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北京日报 | 作者 沈映春 赵雨涵

2025-02-23 23:24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沈映春 赵雨涵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概念被正式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成为我国重点谋划的新兴经济形态。2023年,无人驾驶航空器立法出台,空域管理条例等不断细化;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可见,低空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全球竞相追逐“天空之城”。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一般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是继数字经济后又一新兴经济形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2024年4月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为33.8%,到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低空经济腾飞的基础是“路”。低空经济的“路”,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或铁路,而是指低空领域的飞行通道、导航通信、空管体系,以及相关的地面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在空域改革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2023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加强和规范空域资源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航空安全;同年,《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出台。这为充分利用国家空域资源、规范空域划设和管理使用提供了依据,为低空经济腾飞创造了基础条件。

低空经济腾飞的“引擎”是低空飞行技术。低空飞行航空器包括各种直升机、固定翼飞行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以及各类无人机等。全球不少国家都在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已在一些领域形成领先优势,民用无人机销售已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民用无人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低空经济腾飞的“翅膀”是低空技术应用。目前,我国在无人机、eVTOL 技术优势的合力“振翅”下,政策支持与应用前景的强力“蓄能”下,众多产业乘风“腾飞”。例如,在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和航空摄影等生产作业方面,在私人飞机、公务专机、无人机配送与物流等通航运输方面,在应急救援、警用安防、城市消防等公共服务方面,在风光游览、飞行培训、娱乐飞行等航空消费方面,均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显著提高了经济社会活动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低空经济腾飞还需因地制宜的政策“保驾护航”。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规划及政策的支撑下,不同地区还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条件的不同,量身定制发展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重要手段,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进中国低空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自2010年以来,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在空域管理改革、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2021年低空经济被正式提出,全国多个省市部署发展低空经济相关领域的规划、政策及细则。部分地市纷纷出台因地制宜的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以及具体的产业支持措施。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关键技术攻关、适航性能、无人机空域规划、低空交通管控和基础设施,以及监管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低空飞行安全间隔标准,建立通信、导航、监视、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无人机所涉及的基础设施技术规划设计标准,确保其高效安全运行;提升无人机机体强度、稳定性、导航通信设备性能、产品技术标准以及适航取证标准;找准关键技术难点,制定国产化替代清单,加大投入力度组织集中攻关,分类分步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明晰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边界、职能责任和评价机制,规范和引导市场良性竞争、依法经营;强化低空经济关键资源、产品和技术的出口管理,对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要制定管制清单,确保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毫无疑问,在立足优势与补齐短板的合力“振翅”下,我国低空经济将“蓄势腾飞”!

(作者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识产权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博士)

京报读书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